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表观弥散系数(ADC)在胃肠道癌肝脏转移化疗疗效预测和早期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收集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年我院20例胃、结直肠癌肝脏转移患者的完整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胃癌肝脏转移8位患者22个病灶,结直肠癌肝转移12例患者43个病灶,共计65个病灶。检查方法:采用荷兰Philips Pulsar HP1.5T磁共振扫描仪,应用腹部8通道相控阵线圈。图像分析:在化疗前、化疗后2周、12周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检查;将原始图像传到Philips EWS2.6.3.2工作站进行分析和后处理,利用自带软件生成ADC图并测量ADC值,分别测量转移瘤化疗前、化疗后2周、12周ADC值及最大直径,根据化疗12周后转移瘤最大直径的变化,把所有转移瘤分成对化疗敏感的有效组和不敏感的无效组,评判两组化疗前、化疗后2周、12周三个时间点的ADC值及转移瘤最大直径的差异。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首先对两组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性检验;然后比较两组转移瘤治疗前、后ADC值及最大直径和年龄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别对治疗前转移瘤ADC值与治疗前最大直径、治疗后转移瘤ADC值与治疗后最大直径、治疗前转移瘤ADC值与直径减少率、ADC变化率与转移瘤直径减少率、治疗前的转移瘤最大直径与转移瘤减少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其相关性;使用接受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化疗前最适的ADC值,以确定预测胃肠道癌肝转移瘤对化疗无效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及预测的阳性及阴性值。结果在65个病灶中对化疗有效的30个病灶,无效的35个病灶,化疗前敏感组ADC值(1.05±0.07×10-3mm2/s)与不敏感组(1.26±0.09×10-3mm2/s)对比有明显统计学的差异(P<0.001),化疗敏感组在2周后ADC值明显上升(1.30±0.02×10-3mm2/s,P<0.001),与此同时不敏感的ADC值与治疗前对比无显著差异(1.29±0.10×10-3mm2/s,P=0.128);化疗后12周后有效组上升至1.35±0.06×10-3mm2/s(P<0.001),而无效组亦无明显变化1.27±0.06×10-3mm2/s(P=0.146);在治疗前ADC值与肿瘤最大直径无明显相关性(r=0.191,P=0.127);治疗后ADC值与肿瘤最大直径无明显相关性亦无相关性(r=0.067,P=0.597);而治疗前平均ADC值与胃肠道癌肝转移瘤减少率呈明显负相关性(r=-0.670,P<0.001);治疗后平均ADC值增加率与肿瘤最大直径减小率呈明显正相关性(r=0.685,P<0.001);肿瘤的减小率与治疗前肿瘤的最大直径无明显相关性(r=-0.112,P=0.374);ROC曲线下面积为0.913,以治疗前ADC值=1.17×10-3mm2/s断定转移灶对化学治疗无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和90%,判断胃肠道癌肝转移瘤对化疗无效结果的阳性与阴性值为90.0%和91.4%。结论(1)胃肠癌肝转移瘤化疗前平均ADC值高的病例对化疗不敏感;(2)化疗后ADC值早期增加的胃、结直肠癌肝转移瘤对化学治疗敏感;(3)ADC值能够预测胃、结直肠癌肝转移瘤对化疗是否敏感,以治疗前ADC值等于1.17×10-3mm2/s作为化疗无效的临界值断定转移瘤对化学治疗无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和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