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种骨骼发育不良胎儿脐带血来源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的建立与鉴定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y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颅骨锁骨发育不良(cleidocranial dysplasia,CCD)是一种先天性骨骼系统的发育畸形,是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颅骨缝合线持续开放,骨肿胀,颅骨和(或)锁骨发育不全,齿列异常等,影响生活质量。研究表明,CCD的病因为位于第6染色体p21上的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基因发生突变,RUNX2基因主要参与成骨细胞的分化和软骨细胞的成熟过程,但CCD致病的具体分子机制尚未阐明。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ACH)是一种由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R3)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先天性侏儒。ACH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不成比例的身材矮小、塌鼻梁、前额突出、“三叉戟”样的短小手指等,ACH患者智力一般不受影响。研究表明,FGFR3基因的突变通过抑制软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而导致ACH的发生。ACH增加了新生儿出生缺陷率,新生儿、儿童及成人的致残率,同时诸多的合并症也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加重其家庭负担。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C)是一种通过利用转录因子重编程哺乳动物成体细胞,使其脱分化形成的多能干细胞。iPSC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的生理学特性相似,都具备一定的再生分化能力,但与ESC相比,iPSC面临的伦理道德争议较小且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排异风险,因此在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患者来源的iPSC亦被认为是良好的疾病细胞模型的选择,现已在疾病建模、机制研究、药物筛选、再生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广泛使用。本研究首先从RUNX2基因3号外显子杂合缺失的CCD胎儿和FGFR3基因发生c.1138G>A(p.Gly380Arg)错义突变的ACH胎儿的脐带血中提取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并通过电转法将表达四种转录因子OCT4、SOX2、c-MYC和KLF4的非整合型诱导质粒(内含p EV-SFFV-OCT4-E2A-SOX2、p EV-SFFV-MYC-E2A-KLF4和p EV-SFFV-BCL-XL)分别转导入两组PBMC中,诱导其重编程为CCD胎儿来源iPSC(登记号:GZHMCi003-A)和ACH胎儿来源iPSC(登记号:GZHMCi004-A),最后对两组iPSC进行鉴定。【实验目的】构建并鉴定CCD和ACH胎儿脐带血来源的iPSC细胞系,为后续CCD和ACH的疾病分子机制、新药筛选和干细胞治疗等研究提供细胞模型,为下一步构建CCD和ACH患者来源疾病骨软骨类器官模型提供实验基础。【实验方法】1.样本收集:在接受产前诊断的病例中,选取一含有RUNX2基因突变的CCD胎儿及一含有FGFR3基因突变的ACH胎儿,在经过孕妇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后,分别采集两例胎儿终止妊娠时的脐带血样本,分离出PBMC进行传代培养。2.实验方法:通过电转法将表达四种转录因子OCT4、SOX2、c-MYC和KLF4的非整合型诱导质粒(内含p EV-SFFV-OCT4-E2A-SOX2、p EV-SFFV-MYC-E2A-KLF4和p EV-SFFV-BCL-XL)分别转导入RUNX2基因3号外显子杂合缺失的CCD胎儿和FGFR3基因发生c.1138G>A(p.Gly380Arg)错义突变的ACH胎儿的脐带血PBMC中,诱导其重编程为GZHMCi003-A和GZHMCi004-A并建系。3.验证方法: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STR分析和一代测序鉴定GZHMCi003-A和GZHMCi004-A与其来源PBMC是否存在遗传学差异,通过免疫荧光染色、RT-qPCR及体外三胚层定向分化实验证实GZHMCi003-A和GZHMCi004-A的多向分化潜能。【结果】本研究成功构建了CCD胎儿来源的GZHMCi003-A细胞系及ACH胎儿来源的GZHMCi004-A细胞系。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STR分析和一代测序证实GZHMCi003-A和GZHMCi004-A分别来源于CCD及ACH胎儿脐带血PBMC。GZHMCi003-A和GZHMCi004-A的碱性磷酸酶(AP)染色结果呈阳性;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表明两者均能表达多能性标志物NANOG、OCT4、SOX2和TRA-1-60;体外三胚层定向分化实验、RT-qPCR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表明GZHMCi003-A和GZHMCi004-A均具备分化成为三个不同胚层的潜能。PCR证实GZHMCi003-A和GZHMCi004-A无支原体感染。【结论】通过利用非整合型诱导质粒,可以将CCD和ACH胎儿来源的脐带血PBMC诱导重编程为iPSC且具备多向分化潜能,可为CCD和ACH的疾病分子机制、新药筛选和干细胞治疗等研究提供良好的疾病细胞模型,亦可为下一步构建CCD和ACH患者来源疾病骨软骨类器官模型提供实验基础。
其他文献
背景重症肺炎的预后差,死亡率高达17%-49%。国外研究结果显示,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病毒性肺炎占22%。目前针对病毒性肺炎的研究多关注于轻症患者,关于成人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患者呼吸道病毒的病原学相关报道较少。而重症肺炎患者呼吸道病毒阳性与临床的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研究明确。目的明确成人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患者呼吸道病毒病原学构成。探索咽拭子、ETA、BALF三种标本检测结果的异同。探索呼吸道病毒阳性与临床的
背景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约50%的SLE患者合并LN,合并LN的SLE患者死亡率较未合并LN者显著增加。目前指南建议LN治疗目标为在诱导治疗12月内获得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已有许多研究证实LN患者在12月内获得CR可以减少肾脏复发、降
背景与目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是控制性超促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后发生的医源性疾病,是辅助生育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过程中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发生肾脏损伤。肾脏损伤是指肾脏功能或结构出现异常
学位
第一部分:改良TPF(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泉铂、5-氟尿嘧啶)诱导化疗方案对头颈部鳞癌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评估目的研究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泉铂、5-氟尿嘧啶诱导化疗方案与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泉铂、5-氟尿嘧啶诱导化疗方案对头颈部鳞癌患者疗效、生活质量改善及毒副作用的差别。方法本研究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颌面头颈外科就诊的符合纳排标准的颌面头
学位
【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简称慢阻肺,是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也是2020年WHO报告全球病死率第3位的慢性疾病,导致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其病理改变主要为肺气肿形成及气道狭窄。目前,慢阻肺的诊断主要依靠肺功能检查,但它反映的是全肺整体的情况,不能反映肺气肿或气道病变的存在,不能很好地反映慢阻肺的异质性
学位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肺癌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肿瘤,这很大的原因是无明显早期症状,目前主要的筛查手段为低剂量螺旋CT筛查,但有其局限性,比如:有一定的辐射损害、费用较高、对影像科医生有较高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等,而且目前肺癌仍没有理想的早期分子诊断手段。因此,研究潜在的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有助于开发出新的诊断和预测生物标志物和有效的治疗策略。Shugoshin-1(SGOL1)是酵母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