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与二线治疗应用中临床特征的比较
目的:评价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比较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与二线应用该药物在疗效及生存情况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使用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其中一线应用EGFR-TKI治疗71例,二线应用EGFR-TKI治疗76例,对一、二线患者临床特征、治疗效果、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比较,同时评估一、二线患者用药后安全性的差异。
结果:EGFR-TKI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为29.6%,疾病控制率为66.2%,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8.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8.2个月: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36.8%,疾病控制率为80.3%,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1.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9.4个月。统计结果显示:一线与二线治疗疗效相当。亚组分析提示,女性、腺癌、皮疹发生患者在一线与二线治疗疗效上有差异(P<0.05)。在生存分析的比较中,一线与二线治疗相当。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和轻度腹泻,一、二线治疗并无明显差异。
结论:EGFR-TKI药物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安全有效的。一线与二线应用该药物疗效及生存情况相当。
第二部分分子标志物与应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标本EGFR、K-ras、B-raf基因的突变情况与临床特征关系,并探讨上述三种基因突变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药物疗效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生存的关系,为患者进行分子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回顾性收集69例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组织切片标本,应用显微切割、DNA提取、基因检测等方法对上述标本EGFR、K-ras、B-raf基因进行检测,分析基因突变情况与EGFR-TKI药物疗效、患者生存情况关系。结果:对69例病人标本进行基因检测,其中EGFR基因突变率为31.9%(22/69),K-ras、B-raf基因均未检测到突变,其中在女性、不吸烟、皮疹发生患者中易出现EGFR基因突变,并且EGFR基因突变与EGFR-TKI药物疗效相关。总体生存数据显示,突变组与野生型相比PFS及OS明显延长(P<0.05)。无论在总体人群还是EGFR突变或野生型人群,一线治疗组与二线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均相似。一线治疗组在总体人群、EGFR突变及野生型人群中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2、29.2和13.5个月,而二线治疗组则分别为19.4、32.4和13.5个月。再比较一、二线治疗组的无进展时间,无论总体人群还是EGFR突变或野生型人群,中位无进展时间也均相似。一线治疗组在总体人群、EGFR突变及野生型人群中中位无进展时间分别为8.7、13.3和8.7个月,而二线治疗组则分别为11.7、11.7和7.8个月。
结论:EGFR基因突变检测可以预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疗效,在EGFR基因突变阳性患者中该药物可获得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