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东南地区两次8.0级历史疑难地震发震构造及发震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su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东南地区位于青藏块体东缘的秦岭褶皱系,区内构造关系复杂,发育了一系列几何特征、运动性质和活动时代差异较大的活动断裂带。该区属于我国南北强震构造带的北中段,是历史大震的主要发生区和未来的地震重点危险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中强以上地震。其中,1654年天水南8级地震和1879年武都南8级地震为该区有史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   这两次8级地震的离逝时间已分别达到358年和133年。由于受后期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破坏,除部分滑坡形迹尚存外,其它的地表破裂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已模糊不清,加之该区构造复杂、地形起伏大,交通极为不便等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给详细研究带来了极大难度。因此,长期以来对这2次历史地震的发震构造和发震机制认识不明确,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统一的研究成果,远远不能满足该区抗震设防和地震危险性评价等工作的需要。   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陇南辖区地震构造探测与活断层1:5万地质填图工程》项目的支持下,使我们有机会重新对这两次8.0级地震进行综合研究。我们系统查阅了相关资料,选取甘东南地区微震台阵和现今中小地震观测资料,用Hypo2000高精定位程序对这些小震进行重新定位。根据成丛小震活动基本沿大地震断层面及其附近分布的原则,选择合理的断层面数学模型,采用将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牛顿算法结合的求解方法,求解这两次8级地震的断层面走向、倾角和滑动角。为分析和确定这两次历史大震的发震构造提供地震学依据。进而结合野外活动构造研究以及滑坡分布、地形地貌等资料,探讨这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在此基础上,考虑研究区的深浅构造关系,讨论两次地震的发震机制。主要取得的结论和认识如下:   1、综合分析了1654年天水南8级大震区滑坡体的分布特征、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小震反演断层面解、地震地质填图等结果,倾向认为NWW向的杨河-红河断裂为此次地震的主发震断裂之一。而未发现前人认为NNE向的礼县-罗家堡断裂为1654年天水南8.0级地震的发震断裂的可靠证据。   2、通过小震丛集反演得到的1879年武都南8.0级地震的震源断层为一条单一的B型震源断层,其几何产状为一条走向N36°E,长度约为30km,埋深在2-23km之间的的北北东走向、高倾角并在NNW-SEE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右旋走向滑动的断层。已有的野外地震地质调查表明,地表断裂由三条近似平行的NNE向断裂所组成。我们认为此次地震是在深部陡立的震源断层的牵引下,浅部铲形断裂产生相应的走滑或倾滑等调整运动的结果。   3、综合分析认为,1654年天水南8级地震和1879年武都南8级地震发震机制均较复杂,通过多种手段综合分析基本认识清楚了其发震机理。但由于构造的复杂性以及野外实地调查的不便利,对于这两次地震仍需进行深入的研究。
其他文献
梅清是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明末清初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本文将围绕梅清的代表作品和思想情状,对其山水画作创作的影响,及其在书画中的主要成就,分析他的画作对时代的
中国的戏曲文化是由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除汉族戏曲剧种外,还有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壮族、侗族、白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戏
长城岭锑矿床地处赣南—桂东加里东早期后窿起地带与湘桂海西—印支凹陷区的过渡带,五盖山倒转背斜与资兴向斜之间的南端。本论文从长城岭锑矿床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入手,
视觉传达设计这门学科是学无止境的,好的网站也是层出不穷的,想在短时间内成为一个设计网页的高手,有些不现实,但是,事物都是有其发展规律的,本人通过对以下几种我们常见的网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强震频发,与黄土有关的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十分发育。据统计,黄土高原强震多发区Ⅵ度以上的地震
本文通过对宗务隆构造带南部沙勒贡喀花岗岩体、霍德生沟南花岗岩体、莫特陇额阿花岗岩体、古日温布日格特闪长岩体、阿斯霍特闪长岩体以及霍德生沟北闪长岩体展开详细的岩石
岩溶洞穴滴水δ13C及洞穴现代监测研究对进一步利用石笋等洞穴沉积物进行古气候的多指标研究有着重要意义,613C在洞穴中的变化与运移规律能反应出碳运移规律以及其对气候变化
内蒙古金豆子山铅锌矿床是一个以铅锌为主,伴生银的铅锌多金属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台北缘、白云鄂博裂谷带中,是比较典型的热液型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本论文运用成矿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是传媒资源和技术能力的融合,也是传播流程和传播机制的重新构架,是一个循序推进的过程。全媒体战略的核心是创新。只有持续创新,才能开创媒体融合发展
岩溶地貌具有独特的二元水文结构,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与地表水关系密切,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迅速,水源易漏失,地下水分布不均匀,很薄或缺乏土壤层的覆盖,使得对地表水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