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枷锁——《看不见的人》中美国黑人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joy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看不见的人》小说主人公失去和寻找自我心路历程的分析,指出了来自白人世界的精神歧视导致美国黑人失去自我,而黑人只有在自己的黑人文化中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首先,介绍了小说出版时的美国社会背景和拉尔夫·埃里森在美国黑人文学中的独创性和其里程碑似的地位.在19世纪50年代,美国黑人的整体地位显著提高.但是黑人依然遭受着来自白人心理上的种族歧视.作者拉尔夫·埃里森正是从当时美国社会的这种社会现实出发创作出《看不见的人》,揭示出美国黑人被白人当作局外人的心理痛苦,和如何在这样的种族歧视中一步步失去自我的过程.小说《看不见的人》使得人们开始重视美国黑人的精神追求,从而把美国黑人小说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接着,就小说本身,主人公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如何一步步失去自我进行分析.主人公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使得他从一开始就带有很强的奴性,并且排斥黑人文化,拒绝接受自己的黑人特征.带着这种奴性进入社会以后,主人公不断的遭受到来自白人世界心理上的歧视,白人无视主人公作为一个体人的人格,而是把他看成实现目的的工具.在这种歧视中,主人公变成了白人眼中的"无形人", 一步步丧失了自我.小说中其他的黑人也在这样的种族歧视中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我.将他们分别分为"面具型","后奴隶型"和"激进型"的黑人. 然后,分析了主人公的寻找自我部分.首先,是他的觉醒,他逐渐的接受了原来所排斥的黑人文化,从而在黑人文化中找到了自己身份的根基.接着,主人公开始反对原来他所言听计从的白人权威,摆脱他们的控制,并且完全接受自己的黑人性,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最后,他勇敢地担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民族责任,从而寻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其他文献
本文鉴于国内外普拉斯的研究者大都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其作品的革新性,而缺乏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其作品的思想意识,故为填补这一空白而做的尝试. 首先,对国内外普拉斯研究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渗透,乡土社会中农民人际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以布依族地区A村大姓彭姓氏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以访谈的形式收集资
目的:为了解我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现状,为推进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57份水样检测结果通过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7份水样中不合格水样5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人从农村来到城市就业谋求更高的收入水平.起初进城务工的外来人员大都以男性为主,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和教育政策的变化,女性也成为进城务
在二语习得领域内母语影响问题已经讨论了近半个世纪,只是至今未有定论。结构主义与行为主义将母语看作二语学习中的主要障碍,而近年来流行的认知理论又重新承认母语对二语学习
回收中心是快速有效地处理回收废旧物品的场所,合理建设回收中心尤为重要.本文以建设福州大学城的回收中心为例,分别运用重心法和Flexsim软件对回收中心进行选址和内部布局仿
本文以动画影片 《僵尸新娘》 中的动画人物造型特点对电影的人物造型设计风格、 形象特征、 服饰风格、 色彩应用等方面论述人物造型特点在电影中的作用.人物造型对整个动画
本文介绍了一种“智能理发剪刀”,采用全新的设计理念,原理结构简单,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可操作性强,使用寿命长,节约能源,节省人力物力等优点,与旧产品相比,新产品的推广使用
幼儿礼仪教育要掌握要领.实现幼儿礼仪教育目标,要注意“四宜三忌”,宜与爱心教育相融合,宜与教师言行举止相融合,宜与礼仪环境创设相融合,宜与家园合作相融合;忌“挑战”幼
亚洲联合设计工作坊开始于2010年,旨在针对当下亚洲城市的代表问题,提供一个分享观点和想法的交流平台.在开展的一系列城市实验中,始终倡导“从设计到建造”.第七届工作坊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