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坂地墓地位于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班迪乡辛迪村和下班迪村境内,墓地因大部分位于下班迪村境内而得名。2001年对分布于塔什库尔干河南、北两岸水库淹没区内的遗址进行了调查,共发现墓地14处。将这14处墓地合称为下坂地墓地。2003年—2004年分两次对该批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下坂地墓地150座墓葬大致分属于青铜时代、汉唐和明清三个时期。其中青铜时代墓葬主要分布在AⅡ号墓地,AID号墓地仅有的1座墓葬(AIDM1)也可归于青铜时代,该时期共有墓葬92座。本文选取了该批墓葬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考古学研究。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下坂地墓地的基本情况,特别是AID号墓地和AⅡ号墓地所发现的青铜时代墓葬及随葬品的情况,并进行了学术史回顾,较全面的总结了关于这批墓葬的研究现状,以及该批墓葬与安德罗诺沃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对该批墓葬进行了分期研究。第一期有89座墓葬,第二期有3座墓葬。第一期墓葬数量多,葬俗、葬式丰富多样。第一期墓葬以随葬陶器为主,平底器为主,其中陶束颈罐数量最多,带有明显的安德罗诺沃文化特色,但制作粗糙、没有纹饰,可能受到了安德罗诺沃文化衰落期的影响。成年女性墓葬中发现成套铜首饰,其中喇叭口形耳环极具特色,属于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典型器物,但其来源问题还有待研究。第二期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墓葬地表有标志。第二期墓葬以随葬陶器为主,圜底器为主,发现一件有“平行折线纹”的陶釜,这显示了卡拉苏克文化对新疆早期文化的影响。第三章对该批墓葬进行了分类研究,从墓主的年龄、性别统计表来看,第一期墓葬的未成年人墓葬数量特别多,未成年人死亡率远远高于其他同时代遗址。尤其注意的是该批墓葬中未成年人死亡个体几乎全部为婴幼儿,这些现象可能暗示下坂地居民的健康状况较差。笔者发现未成年人墓葬有相对集中的分布区,而且靠近墓地边缘,基本上呈线型排列,较为规律。每区都存在着小单位的墓葬分组情况,通常是两到三个墓葬成为一组,这表明每组未成年人可能有更为亲近的血缘关系或者下葬时间较为接近。女性墓葬中集中出现银器和铜器,且均为成套出现,至少有2件以上,几乎不见其他墓葬出土铜器,这种现象说明成年女性地位较高,占有较多的社会财富,可能由于婴幼儿的死亡率较高等原因。从墓葬类型统计来看,火葬墓数量高达六分之一火葬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墓室内火化后直接掩埋,一种是火化后拣拾大块骨殖重新掩埋。火葬墓中的高等级墓葬是火化后拣拾大块骨殖重新掩埋的合葬墓。笔者在第四章对第一期墓葬进行了量化研究。一方面通过对墓葬随葬品的统计研究,将该批墓葬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墓葬随葬品最丰富,但多分布在墓地边缘地区,距离其他墓葬较远,二级墓葬集中在墓地东北部和南部,且多在一级墓葬附近聚集。三级墓葬数量多,随葬品只有1件甚至没有,是墓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通过对墓葬价值的量化分析,将该批墓葬分为大、中、小型墓葬。笔者发现大型墓葬只有火葬墓和女性单人葬墓,而且火葬墓比土葬墓更加注重下葬仪式,耗费了更多了劳动力,更明确的显示出生者和死者存在互动。女性单人墓葬等级高且较集中分布于墓地南部,都说明女性社会地位较高,占有社会大量财富。中型墓葬仅墓地南部分布较密集,其他地区分布较为零散。该批墓葬中大量存在等级低的小型墓葬,这说明下坂地生活的居民整体较为贫穷,该地贫富差距很大,阶级分化十分明显。而且墓地南部一级墓和二级墓数量较多,说明该墓地已经开始出现高等级墓葬聚集的现象。第六章为结语,是对以上内容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