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以夏季实测数据为主作为分析依据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zo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行政区划级别下的藏东南林芝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地势地貌等影响,民居有着不同于西藏其它地区的浓郁地域特点,很多适应当地自然条件、气候特征以及地势地貌的建构方法值得我们研究。拉萨至林芝八一镇的公路通车、西藏安居工程的推进,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林芝,改变了林芝之前的封闭历史。林芝地区作为广东、福建等省份的援建区,很多在内地司空见惯的现代建筑也出现在林芝八一镇,甚至传统村落中也开始出现部分“不合时宜”的现代民居,这使传统建筑文化受到冲击。当地居民迫切想要改善生活现状无可厚非,但是因为认识水平不足,意识不到传统民居是经历时间考验沉淀下来的瑰宝。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就是针对这一现状,以林芝地区民居为研究对象,探讨传统民居诸多适应气候的建构做法。  2012年6月份,本人前往西藏林芝展开实地调研。在林芝八一镇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原西藏农牧学院)住了一个月,这期间走访调查了大量当地民居、自然村落和新农村,并在农牧学院两名研究生的协助下,实测八一镇章麦村的传统民居(塔杰家住宅)和现代民居(江村家住宅)的夏季室内风速、温度、湿度、照度等热工数据,通过对比分析传统民居和现代民居的夏季物理特性,对夏季的室内热舒适性进行分析与评价,从中提炼传统民居应对夏季气候特征的生态经验。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大方面着手来展开研究:首先,阐述林芝传统民居的地域适应性,包括气候的适应性、地理地貌的适应性和建筑材料与构造的适应性,因为所有这些都是影响民居建筑形式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与西藏其它地区民居的对比,突出林芝民居的独特地域特征;其次,分析实测数据,采用定量分析与计算机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比较传统民居与现代民居在气候适应策略上的优劣,总结林芝传统民居的热工特性以及采取了怎样的气候应对策略;最后,从地域性的角度来看待林芝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和有待改进的构造方式,并针对藏式新民居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气候适应技术的个人观点和更新策略。  基于林芝地区的传统民居案例(塔杰家民居)和现代民居案例(江村家民居)的物理环境实测和当地民居聚落的实地走访,表明采用400~800mm石砌墙、土坯墙的传统民居,其外围护结构的热稳定性能优于采用200mm混凝土砌块的现代民居,即传统民居在不同季节的室内温度受到室外温度影响的波动最小。另外,伴随林芝新农村建设掀起的阵阵热潮,藏式新民居成为林芝目前的主流民居。这种民居形式除了继承、沿袭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外,还需要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新:藏式新民居需要加厚墙体(比如370mm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加保温层)以利于冬季保温;沿用传统民居的木板地面以适应当地气候特点;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考虑将民居本身设置成一个太阳能循环系统,改善藏式新民居的人居环境。
其他文献
地景的概念及内涵因其他学科对它的完善和丰富而更加复杂深远,同时地景为景观、建筑、规划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指引。地景概念下的办公区室外景观设计所研究的是如何
本文引入使用后评价(POE)的理论和方法,对南京钟山风景区琵琶湖景区进行了系统地调查和评价;并以调查评价结果为基础,对琵琶湖景区进行了设计反馈研究,以及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趋于自然形态的拼形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作为静态拼形的镶嵌就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存在,从古代原始社会的砖石拼形到现代高科
城市时代的中国,农村、农业如何发展,村庄如何布局仍是十分重要和亟待研究的课题。在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总要求下,如何做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做到既有现代城市,又
古南街是苏南地区一个典型的传统聚落,它是江南传统聚落的代表,包含了大量的物质及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信息。这些信息记录反映了宜兴丁蜀地区聚落空间的演化发展历程,具有重
学位
随着城市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推进,城市的同质化也愈加严重,城市的“特色危机”现象在全球蔓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的特色和精神个性迅速消亡,空间与功能上日益趋同。在
徽州民居空间环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徽州民居空间环境的意境,以及形成形式所形成的空间文化,可为现代建筑空间环境所汲取的。徽州民居空间环境在建筑结构上也为现代建筑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武汉,有着大量见证了时代变迁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然而,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原有城市肌理的改变、历史文脉的割裂,那些日渐衰败的历史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本
一直以来,城市的发展可以理解为城市建设发展要求与城市灾害不断适应、协调的动态过程。随着全球气候变迁和城市高速发展、人口剧增,城市灾害的风险水平不断增大,城市防灾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