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位移条件下挡土墙上土压力研究

来源 :王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n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oulomb和Rankine经典土压力理论因其推导过程通俗易懂,计算简约精练,所以广泛接受且应用于工程实践,实际工况中,不允许挡土墙后填土达到极限状态,也不允许各个深度均达到极限状态。所以非极限平衡土压力的计算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找到了一条研究土压力的新思路。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了改进,得到了一个有理论支持、概念清晰的非极限土压力计算式。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本文认为土压力是填土受到多种作用力的情况下,反作用于挡土墙的一种力。所以填土的力学性质是研究土压力的关键。课题组提出的非极限土压力理论基于Duncan-Chang本构模型建立了填土应变与挡土墙上的土压力关系式。本文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做出改进找到挡土墙位移和土压力的关系式。所以本文的理论同样考虑了填土的力学性质。(2)本文借鉴Rankine土压力的理论滑裂面作为挡土墙后填土的变形边界,以该变形边界、挡土墙墙背、和填土表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为挡土墙位移过程中的变形区域。墙后填土并不是均匀变形。本文假定挡土墙后填土的变形规律。基于较为合理的假定明确了墙后填土的变形区域和规律。(3)通过填土变形的范围和规律的假定,尝试建立了墙后填土的应变和挡土墙位移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而推导出了有限位移条件下挡土墙的位移量与土压力的关系式。从而完善了前人的有限位移条件下土压力理论。(4)令本文改进的有限位移条件下挡土墙上土压力的关系式与Rankine主、被动极限土压力相等,从而反推得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时,挡土墙各个深度处对应的位移量。可以计算出挡土墙后填土不同深度处的主被动极限位移量。(5)借助离散元软件PFC建立挡土墙模型,分别模拟有限位移条件下填土为无粘性土、粘性土共4种工况。通过对比本文理论和数值模型实验的计算结果,发现挡土墙背离填土移动时,填土的变形范围和变形规律与本文的假定一致,挡土墙向着填土移动时,填土的变形范围不是严格的三角形区域,但主要变形还是处于本文假定的三角形区域内。本文理论和数值模型实验的计算土压力基本一致,验证了本文理论的合理性。
其他文献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与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举措。职业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关联密切的类型教育,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区域优势互补、解决区域人才供需矛盾的重要抓手。基于SWOT分析框架,从内部优势来看,职业教育通过区域增值功能、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产业优化和区域强劲发展动能等,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从内部劣势来看,川渝地区职业教育市场适应性不足和资源分布不
期刊
本文研究了金盏菊乙酸乙酯萃取相(Ethyl acetate extraction,EA相)及其相关萃取相的总酚、总黄酮含量、体外抗氧化及抑菌活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其中没食子酸、绿原酸、咖啡酸、芦丁和阿魏酸5种酚酮类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EA相的总酚酮含量、抗氧化和抑菌活性均高于其他萃取相,EA相总酚酮含量为(330.760±4.640)mg/g,芦丁和没食子酸在EA相中含量最高,分
期刊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控引起的致命性器官功能障碍。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种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转录物,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参与炎症反应、器官功能障碍中的各种信号通路,发挥相应的作用。本文总结了关于lncRNA在脓毒症引起的肾损伤、心肌损伤、肺损伤和肝损伤等机制中的研究,分析lncRNA在脓毒症致病机理中所起到的作用,探讨lncRNA作为脓毒症相关器官损伤潜在生物标志
期刊
报纸
学位
学位
学位
自雷达目标微动特性研究兴起以来,运用雷达目标微多普勒特征进行目标探测已成为雷达探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雷达微多普勒效应作为雷达微动目标的一个独特现象,反映了目标的独特状态,为目标的识别提供了新的手段。目前微多普勒特征已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在弹道目标、车辆、舰船、人体运动识别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但仍有诸多科学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尤其是复杂条件微动参数估计及微动分类与识别方面。本文以微动参数
学位
随着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的持续发展,国家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这个过程中也推动着知识产权代理行业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为了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产业的发展,政府已经开放企业端口,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开放端口申请维护知识产权。但知识产权行业本身是法律行业的一部分,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绝大部分企业在实践中选择与具有资质的专利代理机构合作。在国家逐渐认识到知识产权质量的重要性的前提下,国家知识产权局也于2016年开
学位
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脆弱,为了探明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的碳储潜力,揭示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有机碳(SOC)的空间分布格局,探寻各驱动因子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驱动作用途径及贡献,为评估该区域喀斯特森林的碳循环功能提供科学依据。以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为对象,研究漓江不同流域段(上、中、下游)、不同深度土层的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构建分段结构方程模型,揭示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