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中词汇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aretg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便顺势而生。大学毕业典礼演讲是学生在大学时代的最后一节“人生课”,其意义重大。因此,本研究基于韩礼德和哈桑夫妇、迈克尔·侯伊、胡壮麟、朱永生和郑立信等提出的词汇衔接手段分类,总结出两大类、八小类词汇衔接手段分类作为研究框架,并以2005年到2013年间,各知名人士在各大高校毕业典礼所做的中文及英文演讲各15篇为研究语料(即双语对应篇章语料),采用定性、定量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其中20篇(英语和汉语各10篇)英汉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中的英汉词汇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说明词汇衔接手段在英汉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中的重要性。以往英汉词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多采用文学作品作为研究语料,较少采用应用文作为研究语料。本研究设计了三个研究问题:(1)英汉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中有哪些词汇衔接手段?(2)词汇衔接手段在英汉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中的异同?(3)词汇衔接手段在英汉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中使用异同的原因有哪些?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对本研究的总体介绍,主要概述了本研究的研究动机、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和本研究的主要结构。第二章是文献回顾,其中包括国内外学者对词汇衔接手段分类的回顾,以及简单介绍,尤其是韩礼德、哈桑、侯伊、胡壮麟、朱永生和郑立信等的词汇衔接手段分类,同时还回顾了国内外公共演说的研究现状。第三章介绍了研究设计,主要包括研究问题、语料收集与分类、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以及本文所采用的英汉词汇衔接手段的分类。第四章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本研究根据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词汇衔接手段分类,总结出本文所采用的词汇衔接手段分类,并将其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找出每一种词汇衔接手段出现频率,比较词汇衔接手段在汉语和英语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中的相同以及不同之处,其中重复和其他搭配在两种语篇中都占有大量比重,其他的词汇衔接手段在汉语和英语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中各有异同。本文以大量选自名人在大学毕业典礼所做的中英演讲的实例,论证英汉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中词汇衔接手段具体有哪些,以及有哪些分布上的异同,并结合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的特点以及汉英语言的特点,探究其分布异同的原因。第五章是结论部分,概括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明确了英汉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中词汇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总结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对以后研究的一些建议。总之,本研究首次在研究在演讲题材的中英双语对应篇章语料中研究汉语和英语在使用词汇衔接手段的异同,有助于演讲者和听众更好的理解英汉演讲稿,使演讲稿更有说服力,明白词汇衔接在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中的重要性。此外,本研究为词汇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本研究对于公众演讲的写作以及教学等方面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其他文献
东垣内伤学说的基本论点是脾胃受伤,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由生,从而可以形成"阴火炽盛"的热中病证。但其对阴火概念的分析较模糊,把"阴火"与"心火"、"相火"联系起来,
空间是社会的产物,是可以被不断生产出来的。在历史长河中,C市L古镇文化空间由多个空间生产主体进行着多次生产和被生产,其生产的激荡过程造就了古镇在不同时段的空间形态,尤
本文介绍自行开发的利用计算机进行文献过刊阅读及复印量统计的程序设计方法。其特点是统计数据以图形方式显示 ,并可绘制成图表保存。
硫化硒洗液的商品名为希尔生,(Selenium Disulfide Lotion)具有杀灭真菌及寄生虫、抑制细菌的作用,用于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汗斑和粉刺,外观性状为橙黄色稠状混悬液。我们在
根据电大系统图书馆的现状,立足于电大系统现有的网络资源,提出构建电大系统图书馆网络的设想和模式。
社会共识是指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对某一普遍关切的问题形成的共同看法或观点。社会共识可能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也可能由官方推动而形成。今天的人类共识还不能说是社会共识,把
根据 TOTALS采访子系统在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的试运行结果 ,对 TOTAL S采访子系统建设的意义以及对采访、编目、流通、地区性图书采购协调和藏书建设等业务工作的影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破坏性关节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国内RA的患病率为0.34%,老年RA约占RA患者的40%[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
<正>在成都市静居寺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内,有一间闻名遐迩的王云(茶叶加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领办人王云今年55岁,是著名的茶叶技术专家。30多年来,他先后主持和主研了4
学院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实践学生干部培养的新方法。通过发挥团组织的力量,从学生干部的选拔机制、培养机制、考核机制等方面,创新实践,创新模式,努力探索培养素质高、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