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野中刑法诸问题初探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ohaobai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性主义或现代化似乎已成为当代的主题。可以说,强调理性的力量,要求以理节情、以理驭情是理性主义一个极普遍的特点。然事实是,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理性主义主导地位的确立,一方面人类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人自身的生存却被挤压到十分狭窄的空间,物质丰富与精神危机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关注人的生存,要求人性的完整自由成为时代的呼唤。这一点也必然会体现到以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为核心的现(当)代人文社科领域,在理论上长期处于遮蔽状态的人的感性问题——感受、情感、体验、想象、沟通、理解等被逐渐彰显出来。  同时,当代科学的发展,常常使某一门学科有一种超越自己原有视野去拓宽研究领域的趋势。英国著名学者奥斯本认为,任何知识部门对于美学都有强烈的相关性。陈兴良先生也曾指出,在法学领域,达到一定的学术境界,应当是哲学、文学与法学——三学合一:它们都有共同的终极关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不过,在我看来,与文学相比,作为专门研究感性认识规律和情感经验的美学,与刑法似乎有着更为强烈的互补和借鉴意义。审美视角是一种具体的哲学视角。简单地说,它是一种外在的、旁观的角度,主要表现为情感体验,需要进行超越性的反思和判断,并倡导一种对话关系、整体的生命承担和终极价值关怀。  “情”是刑法的应有之义。刑法的情感,一方面是指刑法文本中意蕴的情感基础或情感特征,另一方面主要体现为刑法受众的感受、态度和行为选择等。本文在我国现有刑法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形式—文本—情感”这一关系范畴,“从美学的观点看刑法”,对诸如刑法学的研究方法、公正问题、罪刑法定、刑法解释以及死刑等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思考,以期补充我国现有刑法(哲学)理论美学视角的研究空白,或提供一种对刑法学相关问题研究的美学反思视角。论文具体分为六章,其重要内容和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章关于刑法学研究的美学进路。进路包括研究方法和理论切入点。美学,也叫感性学,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的感性认识规律和情感经验为研究对象。从学科性质来看,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感性认识)方法,包括观察、了解、分析、体验、感悟、追问、对话、解释、建构等。显然,较形而上的理性思辨而言,这些方法属形而下的微观研究方法。从感性认识(感受和情感)切入,展开刑法学研究的美学进路,旨在通过直观的认识来发现刑事法律内在的美的秩序,探求这种秩序形成的审美动因,并为刑法的构建提供某种可以参照的美学标准和原则。还可以说,美学的这种感性的、微观的认识事物的方式对于见长理性思辨和宏大叙事的刑法理论研究来说,无疑具有互补和借鉴作用。它使人们可以把研究目光、想象力和理解力投向被观察的对象之上,不仅继续探寻对象物之“真”、“善”,而且希望感受其内含之“美”。  第二、三章从受众公正感的角度对刑法公正问题进行了初探。一般来说,对于诸如美、善、公平、正义等“理念”问题,存在着形而上和形而下两种运思模式。形而上方法,侧重对本质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只有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才能够把握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现象。如在法学研究领域,对于社会正义之类的宏大叙事持续地引起着学人的关注。在这种自上而下的认识方式下,人们试图在更为抽象的水平上来理解、把握和定义“正义”。应当承认,抽象程度的高低,表明着每一历史时代的人们的认识所能达到的水平和境界。但同时也要看到,这种力图找出普遍原则作为正义内容惟一追求的现象,容易使人走进“正义的丛林”而忽视微观、弱势、边缘、受众、感受、个别化或生活事实本身。而形而下方法,则正好相反。它侧重以事物本身、具体的现象、生活事实以及人们的感受、情感体验等作为切入点。  第四章关于刑事法治。法治常与形式问题勾连在一起。法的内容和法的形式是法哲学的重要问题,它涉及到人们如何理解法、认识法、看待法等一系列法的根本问题。我国法学界对法的形式和法治问题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关于法治的研究必须整合各个学科的知识。本章从对形式的感性认识出发,提出形式与情感具有同一性。一方面,法治在于形式,另一方面,法治在于情感。诸如法治精神、法治品德、法律忠诚、法律认同、法律信仰等均可归入法治情感范畴。  第五章关于刑法解释问题。一般来说,法律一经立法者制定出来后,就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立法者的意图产生一定的距离,而成为一个有自律性的言语实体和接受者面对的静态文本。文本,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刑法解释问题不过是使刑法文本的“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与以往关于刑法解释的划分方法不同,本章从文本理论出发,将刑法解释划分为作品观念下的刑法解释与文本观念下的刑法解释两种。  需要指出的是,在刑法解释问题上提出作品观念和文本观念,目的在于期望能够对渐成“显学”的刑法解释现象提供一种批判视角。因为解释不是文本本身。作品解释实质上在于强调刑法的功能,其着眼点是在文本之外的,即关注刑法“为什么存在”,而文本解释则强调刑法文本的自主性,换句话说,就是关注刑法“怎么样存在”。  另外,还可以说,刑法文本不是一个单元的价值载体,而是一个负载着以“自由、秩序、正义、功利四大法律精神(价值)”为中心的多元价值的复合系统。在这个多元价值的复合系统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个:一方面,“价值关系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价值的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要注意体现和实现刑法受众之间、受众与文本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另一方面,效应是价值的实现,文本的接受效应“则是某一阶段具体的价值关系的最终建立,是文本价值在接受者身上实现的静态成果”。这种“静态的”文本效应,是否要以实现多元价值为目标,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六章关于死刑制度。对待犯罪人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实现正义的程度,因此,尽管从知识的观点来看,死刑似乎已经成了一个枯竭的话题,但它仍然是我国刑法理论中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与以往研究者主要立足于功利、价值、功能等角度分析死刑制度不同,本章尝试从(悲剧)情感角度来探讨死刑问题,目的在于对我国现存死刑制度本身进行情感观照。  死刑是现代刑法文明的硬疣,蕴含着强烈的悲剧意蕴。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也称悲、悲剧性),指从人类在实践过程中的生命毁灭的现象里面发现其中蕴含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悲剧情感包括怜悯和恐惧。作为悲剧情感的“怜悯”,不是日常意义上的道德同情,而是由别人的痛苦唤起的,感到灾祸落到了他人身上的一种审美同情。审美同情是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感受。作为悲剧情感的“恐惧”,是指害怕别人的命运会落到自己的头上,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作为悲剧情感的怜悯和恐惧,是一种“旁观者”的“亲历感”或整体的生命承担。  悲剧意识应当成为对死刑问题进行情感观照时的基本立场和态度。悲剧意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一种哲学把握,它既有反映现实的一面,又有主动地认识现实、批判现实的一面。悲剧意识的形成需要一种理性的前提。因为只有理性才能使人不至“超然”或麻痹,使人直面严酷的现实,使人深切地感受到现实的悲剧性。悲剧意识的核心是人道精神。悲剧意识和人道精神的内容是相通的。更为重要的是,悲剧意识还是一种生命意识,作为生命意识的悲剧意识,更确切的说是一种死亡意识,它再现了更高维度上的生命自觉。悲剧意识的意义在于,当人的价值尊严遭到侵犯、污损或毁灭时,强调人之为人的整体价值感。用悲剧的眼光看死刑,旨在倡导一种“生命死刑观”。生命死刑观即生命自觉和悲剧意识的死刑观,表现为一种理性死刑观,倡导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和整体的生命承担。因此,生命死刑观坚决反对(执行)死刑。  悲剧意识在终极指向上意味着对现实困境要进行超越。即在我国目前仍然保留死刑的现状下,要积极进行死刑制度悲剧的消解。其一,由于死刑错判的不可避免性,因此,即使在于保证死刑的正确适用和防止错杀的死刑复核权统一收回后,仍无法消解死刑的悲剧意识。其二,死刑削减(死刑控制、死刑限制)作为一种理性的现实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从根本上说,这种现实对策却蕴含着对现存死刑制度下人死之悲的回避。从情感角度看,死刑削减(死刑控制、死刑限制)只是悲剧制度下对良知的一种宽慰,它还不是完全消解和超越死刑悲剧本身。其三,在目前我国没有废除死刑的现状下,死刑悲剧性能否得到有效消解,关键是要看在刑法文本中是否存在与生命“完全等价的转换物”。质言之,生命自觉和悲剧意识的“生命死刑观”作为一种刑法理念,必须具体化、实证化。基于对死刑制度悲剧意义的认识和生命死刑观的倡导,认为对于死刑案件,应当停止适用死刑立即执行,而全部改由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另外,在本章结尾部分,还简要论及到死刑的临终关怀、悲伤辅导等其他死刑制度中的情感问题。
其他文献
辣椒作为一种主要的蔬菜品种,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纵观当前我国辣椒种植现状来看,仅次于白菜蔬菜种植面积,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值在蔬菜作物中都占有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研究的对象是只有一台不可靠(failure-prone)机器的非完全柔性制造系统,该系统能生产多种产品,但在同一时刻只能生产一种产品,并且当机器由生产一种产品向生产另一种产品切换
本文通过对难民公约签署前和公约起草过程中难民定义发展历程的回顾,探讨了难民定义的范围问题,分析出公约中现有的抽象化定义为在难民潮相对平静时期缔约国作出的被动性反应,因
曾荣获中国摄影最高奖第八届摄影金像奖的知名摄影家李刚,最近在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中国摄影理论委员会、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在北京中国摄影展览馆共同举办的“雪原马·黄山
检查要点35 确保劳动者能舒适地看清并能触摸到所有控制器rn原因简析rn需要用手触摸的所有物件均需井然有序.在许多情况下,劳动者应自己在工作台上整理好这些物件,但他们常常
财政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改革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这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法律问题。如何正确配置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权力,实现公共财政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核
森林资源管护是林改最为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地区生态平衡及经济发展状况,因此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西部地区森林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浅析加强林改后森林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前,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其中,农业以其在国计民生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更显得至关重要。农业是一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大、自身经济效益低、受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