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棋盘状人工磁导体阵列的微带天线散射性能改善

来源 :中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bin7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身,这一通常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元素正试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埋下伏笔。新时代的飞行器隐身技术使飞行器具有了较低的散射回波,但作为飞行器上必不可少的散射体与辐射源兼容的载体,天线对平台内整体散射回波贡献较为显著,成为反雷达隐身技术的瓶颈。此外,不同于其他散射目标,在减缩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的同时需要统筹兼顾天线自身的辐射性能,这对RCS减缩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超材料天线通过将超材料加载至天线上完成对入射电磁波的绕射或吸收从而实现RCS减缩,在保证不影响天线辐射性能的前提下实现电磁波隐身,有些甚至可以增强天线辐射特征。超材料(Metamaterial,MA)是一类人工制造的、具有自然界物质不具备的独特电磁性质的结构,除了超材料天线外,现阶段超材料已广泛渗透航空航天、无线通信和军用装备。  针对人工磁导体(Artificial Magnetic Conductor,AMC)在带宽上的限制无法满足超宽带天线对于全频域减缩的要求,本文提出了利用AMC的带外特性与有效反射相位差相结合延伸RCS减缩频带的设计。首先,从原理上阐述了带外减缩的可行性和有效反射相位差理论依据,借助电磁仿真软件HFSS对AMC单元进行仿真优化,完成有效反射相位差和带外减缩作用频段的无缝连接。与同尺寸的理想电导体(Perfect Electric Conductor,PEC)相比,两种单元组成的棋盘状AMC反射屏10dB RCS减缩范围从有效反射相位差单独作用的12.1GHz~20.5GHz(51.5%)扩展至13.7GHz~27.6GHz(67.3%)。同时,两种AMC单元的反射系数、斜入射稳定性以及排列方式也进行了优化设计。  其次,将所设计的AMC单元呈棋盘状排列加载至微带天线周围时,新天线在13.4GHz~26.9GHz(67.0%)整个频段内完成了带内RCS减缩与带外减缩的结合,覆盖K波段和Ku波段。此外,由于AMC单元的加载改变了表面电流路径,维持了回波损耗相对带宽并改善了阻抗匹配情况,并表现出类似寄生贴片的作用,增强了低散射微带天线的辐射效率。  将同尺寸的传统微带天线作为参考天线,对低散射微带天线和参考天线进行了加工和测试。除少数频点外,所提出的低散射天线10dB RCS减缩范围覆盖13.5GHz~28.1GHz(70.2%),与仿真基本一致。从仿真和测试两个角度验证了带外减缩的实效性。  最后,对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进行总结归纳,并对不足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其他文献
模拟射频存储器(ARFM)是一种射频信号存储部件。它能够对输入的射频(RF)信号进行存储,并根据控制指令进行信号的重构和转发。它是电子对抗系统中的关键部件。模拟射频存储器
我跟崇礼兄是多年的朋友,他在防城港当市领导时,我去看他。他邀我们去写字,他当时写的是岳飞的《满江红》,激情挥洒,但我们并没上升到艺术的层面上去讨论,只当朋友间酒后作乐
B淋巴细胞激活因子(B cell-activation factor,BAFF)和一种诱导增殖配体(Aproliferation-inducing ligand,APRIL),同属于肿瘤坏死因子(TNF)超家族,并且两者蛋白质序列有33%的
心室纤维性颤动,简称心室纤颤或室颤,是最严重的一种致命性心律失常。早期电除颤被认为是救治心跳骤停的关键性治疗手段之一。国外的很多医疗器械公司所生产的双相波除颤产品,已占据了大部分的国外市场。而国内还没有任何一家公司生产双相波除颤产品,且国内的除颤仪普及程度还不高,自动体外除颤仪市场也尚未启动,所以该类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发展潜力很大。本文依据作者在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实习期间所从事双相波体
本文从数学和物理层次分析了混沌的本质特征。用Lyapunov指数来检验数据的混沌特性,并用功率谱、主分量分析等方法来区分随机噪声与混沌数据,提取了混沌时间序列的关联维。本文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拥堵成为各个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如何快速有效地疏缓交通拥堵,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HOV(HighOccupancyVehicle,高乘载率汽车)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季节性流感和偶发的流感疫情严重威胁着人畜健康,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基因组是单股负链RNA,分为8个节段,共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视频监控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时“9.11 事件”之后,各国在安防系统上的投入有了很大的提高,基于网络的远程监控系统得到了迅猛的发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是全球广泛流行的艾滋病的致病因子。HIV-1病毒与宿主细胞的膜融合是其生命周期的起始步骤,对病毒侵染细胞起关键作用。膜融合过程由病毒的包膜蛋
传统雷达的信号带宽较小,距离分辨力较低,以至于将具有一定尺寸的目标都视作点目标。随着雷达信号带宽的增加,其距离分辨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尤其是新体制雷达的出现,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