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矿化垃圾强化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化行业的快速发展,使石油开采、储存、运输等生产过程及泄漏事故造成的土壤污染日益严重。石油污染物不仅造成土壤破坏和废毁,还能通过食物链直接危害人类。生物修复因具有比物化修复法更经济、彻底、对环境友好等优势正成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主流手段。但生物修复仍存在自然降解效果差、修复周期长、难以修复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等缺点。一些研究通过添加外源菌剂、表面活性剂、人工通风等措施强化生物修复,但成本过高。此外,由于石油生物降解同时受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只采用一种强化措施很难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而同时采取多种强化措施又会增加生物修复的成本。因此,进一步提高生物修复效果,扩大生物修复应用范围,降低生物修复成本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矿化垃圾(AR)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保水性,富含有机质和营养元素,还具有较高的微生物量和多样性,而且矿化垃圾本身是一种废物,埋深浅,存量大,方便开采利用。本文提出利用填埋场矿化垃圾原位强化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基本思路和解决方案。通过模拟修复试验,检测矿化垃圾和污染土壤的理化性质、石油含量和组分、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等多种因素的变化来分析矿化垃圾原位强化微生物修复的条件、效果、机理和适用范围。同时为进一步提高修复效果,研究矿化垃圾强化植物修复的最优修复植物、浓度适用范围和机理,并对矿化垃圾强化生物修复方法进行评价和安全性分析。研究表明:
  矿化垃圾强化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最佳修复条件为:好氧条件;8年埋龄矿化垃圾;25℃温度;15%含水率和50%矿化垃圾质量分数。修复时不需要采取翻耕措施。好氧修复后TPH去除率最高,土壤生态毒性最小。好氧条件更利于小分子石油污染物的降解,修复后链烷烃、烯烃、芳香烃和芳香烃衍生物的去除率最高,新增污染物主要为环烷烃、含卤有机物和含氮杂环有机物。而厌氧条件更利于大分子石油污染物的降解,修复后环烷烃、环烷烃衍生物和含氮杂环有机物的去除率最高,新增污染物主要为支链烷烃、环烷烃和含氧环状有机物。好氧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总活性更高,石油烃降解菌更多;而厌氧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更高,石油烃衍生物降解菌更多。
  石油浓度为5%时,矿化垃圾强化微生物修复的TPH去除率最高(89.83%)。石油含量小于5%时,对微生物的毒性较低,增加石油浓度为微生物提供更多碳源和能源,提高了微生物数量和活性,进而提高了TPH去除率。石油含量大于5%时,由于石油污染物的毒性作用,TPH去除率随石油浓度增加而降低。五组试验中优势细菌属和真菌属都为诺卡氏菌属和柄孢壳属,诺卡氏菌属占比随石油浓度增加而变大,而柄孢壳属占比随石油浓度增加而变小。
  矿化垃圾强化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机理同时包括生物刺激和生物添加。在生物刺激方面,添加矿化垃圾显著降低了土壤生态毒性,大幅提高了土壤孔隙度、持水量、阳离子交换量、腐殖质含量、有机质含量、营养元素含量和营养元素的有效性,也使土壤pH变得更加中性。全面改善了微生物生存环境,进而提高了微生物数量和代谢活性。灭菌矿化垃圾修复试验(Exp-SAR)的TPH去除率为74.64%,远大于自然衰减对照的TPH去除率(22.40%),证明添加矿化垃圾是一种良好的生物刺激措施。在生物添加方面,矿化垃圾的微生物数量远大于试验土壤,且含有多种石油降解菌,添加矿化垃圾大幅增加了土壤FDA水解酶和脱氢酶活性,以及石油降解菌的多样性和数量。矿化垃圾修复试验的TPH去除率比Exp-SAR试验的TPH去除率高15.19%,证明添加矿化垃圾是一种有效的生物添加措施。从矿化垃圾中分离出84种石油降解菌:变形菌70种,拟杆菌11种,放线菌3种。其中52种未在试验土壤土著微生物中发现。修复后,土壤中基本没有C7-C22链烷烃。添加矿化垃圾将TPH生物降解速率提高了10倍。
  矿化垃圾强化植物修复能进一步提高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添加矿化垃圾将植物修复适应的石油浓度上限从低于3%提高到10%,最优修复植物为紫花苜蓿。与矿化垃圾强化微生物修复相比,矿化垃圾与紫花苜蓿联合应用不仅进一步提高土壤FDA水解酶活性、脱氢酶活性、修复后期多酚氧化酶活性和细菌多样性,还增加了以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环烷烃和杂环等难降解石油污染物为基质的细菌属占比,TPH去除率进一步提高了7.80%。分离培养出25株特属于紫花苜蓿+AR试验的石油降解菌,分别属于红球菌属、分支杆菌属、iii1-15目、金黄杆菌属、Ignavibacteriaceae科、AKYG1722目、生丝微菌科、Parvibaculum属、红螺菌科、鞘脂菌属、新鞘脂菌属、Sphingopyxis属、无色杆菌属、Giesbergeria属、嗜甲基菌目、Aquicella属、泛菌属、不动杆菌属、气单胞菌科、近根藤黄色杆菌属和单胞菌属,其中5株鉴定到种。
  试验用矿化垃圾的重金属含量满足目前法定一类建设用地和果园用地筛选值的标准限制。矿化垃圾能降低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量,石油污染物迁移量随矿化垃圾质量分数增加而减少。与其它生物修复方法相比,矿化垃圾强化生物修复具有以下优点:成本更低;效果较好;周期较短;适应的石油污染物浓度范围更广;工艺简单,便于管理;便于原位大规模应用。本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经济、高效的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新方法,也实现了“以废治污”,为矿化垃圾资源化提供了新途径,具有很高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他文献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是20世纪美国最富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他不仅在个人的建筑实践上有突出的贡献,同时对美国建筑思潮的推动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建筑作品就如同他的生活状态一样,充满了探索与重塑,但这些实践无一不彰显出理性的回归与创造。菲利普·约翰逊丰富而又非凡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使得他不停地穿梭在各种建筑风格中,包括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玻璃屋住宅(The Glass Hou
学位
“超级工作室”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意大利最具代表性的先锋派建筑小组之一,他们的设计作品和设计理念影响深远,其中包括雷姆·库哈斯、伯纳德·屈米、扎哈·哈迪德等建筑大师都受过其影响。“超级工作室”在短短12年的存在中,创作了许多经典的乌托邦建筑构想,同时也在电影制作、家具设计、艺术设计等方面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他们在后现代主义萌芽的初期,以一种激进且批判的态度,探讨了建筑理论的发展方向。他们虽然没有一
农村住宅的热舒适性影响了居民的热感受和满意度。湖北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湿度大,且大部分农村住宅未采取保温隔热的措施,因此该地区农宅对于室内热舒适度的改善需求迫切。本课题拟通过研究湖北地区农村居住现状,了解该地区农宅围护结构的常见做法;选取若干栋样本农宅,通过热物理环境实测及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出湖北地区农村住宅热物理环境的现状特点及提高热舒适度的策略;通过实际改造案例研究探讨围护结构对室内热舒适度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土木行业快速发展,各种大型项目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桩基础在其中应用广泛,但与此同时,桩基础的应用也受到许多恶劣环境的挑战,像是潮汐和地震等。因为斜桩可以通过轴力分担水平荷载的特点,就被提出用以应对复杂横向力环境。但限于施工工艺和理论研究等因素,斜桩在我国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其抗震特性的研究仍需深入。  本文以可液化土中的直桩系统和斜桩系统为研究对象,借助大型振动台试验辅以
钙质砂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海地区,随着我国对南海地区进一步的开发和建设,其工程特性也逐渐得到重视。钙质砂由于独特的矿物成分和沉积环境,其力学性质与其它陆源砂土存在明显的差异。钙质砂颗粒形状具有不规则、多棱角以及内部多孔隙的特点,相比较其他砂土颗粒更易破碎。作为南海地区各类建筑物的主要地基材料,钙质砂土体受上部结构荷载以及地震、波浪等环境荷载的影响颗粒会发生大量破碎情况,同时这些破碎颗粒会降低土体结构强
学位
随着川藏铁路的修建,川西地区Q2、Q3全强风化卵石土遇水软化、力学性质下降的特性已引起许多工程人员的关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强风化卵石土作为一类特殊的粗粒土,它既具有粗粒土的一般特性,但土体遇水后又呈现一定的软化效应,其强度和抗变形能力大幅下降,该类卵石土边坡极易出现边坡失稳的工程问题。  论文以川藏铁路成都至蒲江段铁路工程为依托,对Q2、Q3全强风化卵石土进行系统性研究。通过室内试验确定全强
学位
切槽爆破通过对炮孔形状进行加工来改善孔壁周围岩体的受力状况,是定向断裂控制爆破中的一种重要技术。这种断裂控制爆破法通常采用不耦合装药结构,具有切割面光滑平整、对两侧岩体破坏损伤小、便于在工程中推广等优点,在饰面开采、巷道掘进、岩石边坡、大块破碎等工程中被大量采用。  本文借助显示动力分析软件ANSYS/LS-DYNA,建立了若干切槽孔和圆孔的“准三维”弹塑性模型,对岩石模型中爆炸应力波的传播与切槽
学位
基于过硫酸盐和H2O2的高级氧化技术因为处理效率高、周期短、适用范围广,已逐渐发展为处理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主流方法之一。论文研发了多种高性能非均相催化剂,活化过硫酸盐和H2O2以产生不同的活性氧物种,构建成为五种高级氧化体系,用于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降解。重点考察并对比了各体系的降解效能,使用自由基淬灭剂识别了活性氧物种种类,阐明了催化反应机制,优化了反应条件,并结合XRD、SEM、TEM、XPS、
学位
随着我国川藏铁路、“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部署,铁路工程、公路工程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心逐渐向我国西部深埋山岭地区转移。然而,西部深埋山岭软弱围岩地区隧道工程修建过程中通常会面临由于高地应力带来的严重隧道大变形问题。而解决该问题的根本前提是需要对高地应力条件下软岩力学特性的准确认识,以及在隧道设计分析中充分考虑高地应力对软岩力学特性的影响。然而,高地应力软岩隧道相关计算分析中通常忽略了围压对软
学位
随着我国的交通建设和能源开发不断发展,特别是西部山区在建或即将修建的高铁、公路以及水利工程都避绕不开无数大小断层破碎带、高地应力以及大变形区域。在高地应力地区进行地下工程建设,如何提高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准确性是当前工程界面临的一大关键难点。尤其是应力波在高地应力作用下节理岩体中的反射、透射引起的应力波衰减问题至今未能得到很好解决。这不仅使得节理岩体中应力波传播与衰减规律不明晰,而且也造成隧道超前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