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 ——以《改革方案》的规定为背景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isabo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与日俱增,生态环境损害纠纷也随之增多。公共利益保障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要想公平分配生态损害结果负担,就需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与传统环境民事侵权相比来讲,生态环境损害不涉及人身和财产权益损害,其重点是环境自身的损害,因此环境的公共利益是其保护的核心。2017年中央出台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鼓励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在此背景下,探讨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律制度意义重大。现阶段,我国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三大问题体现在:第一,法律系统各自为政且核心不明,与环境保护相关立法的重点仍未关联到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板块较少且与科学发展观念相悖;第二,改革方案的规定中有许多关键问题尚未解决,赔偿义务人范围的规定较保守,而赔偿权利人较为单一职责也不甚明晰,赔偿范围也过窄,且缺少事前救济的规定,不完善的救济途径和较低的社会化赔偿程度等问题;第三,缺少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相配套的规定措施。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要制定专门生态损害赔偿法,构建全面而完善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法律体系,在立法理念上也要秉承“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二要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本体制度入手完善,对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及内容要进行厘定,丰富损害纠纷的救济途径,扩大索赔主体以及责任主体,加入预防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明晰“恢复原状”的修复标准,拓宽损害赔偿范围;三要围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健全相关的配套措施,让生态损害纠纷处理机制更加多元,也使生态损害责任承担能够体现社会化。例如建立环境保险基金制度和保险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制度,强化公众参与,使生态损害赔偿工作平稳运行。
其他文献
本文选取上海小三线工人的案例,基于历史社会学的研究范式,探讨身份差异如何影响集体记忆的建构以及集体记忆在中国社会的演变趋势。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上海在安徽和浙江两省的偏僻山区开展小三线建设,其对数万名工人亲历者产生深刻影响,也推动工人形塑特殊的集体记忆。研究发现,上海小三线工人的集体记忆嵌入偏僻山区的劳动生产与日常生活过程,具体建构为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而基于地缘形塑的身份差异视角进一步认
近年来,四川省高技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增长,高技术产业的拉动和支撑作用不断加强。但是,四川省高技术产业发展也存在不足,如研发经费投入分配不均、技术创新效率不高和成果转化不理想等现象。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四川在加大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的同时,还需要努力提升创新效率,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高效利用。因此,测度与比较真实的创新效率水平,找出影响创新效率的关键性因素,是有效提高四川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
学位
学位
学位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文化意识包含在文化品格之内,是形成学生文化品格的基础。201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200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对过去十余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明确提出了包括文化意识在内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英语学科的地位在不断地提高,随着高中英语新课标(2017)的颁布,各个版本的高中英语
学位
医药制造业作为与国民生计息息相关的行业,近年来却风波不断。除了医药质量问题,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销售费用畸高的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2018年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步长制药”)销售费用为80.36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9%,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19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针对步长制药2018年度的财务报表要求补充披露销售模式与收入确认、销售费用等信息。因此,本文选用步长制药为案例,并将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