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建筑的社会批评(1978-2004)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对一切建筑现象与建筑问题的科学评价和理论建构,建筑批评在建筑的发展中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建筑批评的理论与具体方法,是当代中国建筑健康发展的一个必要 环节。与建筑批评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近30年里的缺失状态相比较,建筑批评在自中国改革 开放以来的20余年里获得很大的发展。这一方面表现为对外国建筑批评理论的引入与研究, 另一方面也表现在社会中不同批评主体对建筑活动的关注与评价中。可以说,建筑批评对 当代中国建筑发展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当代中国的建筑批评总体向前发展的态势之中,也呈现出两个突出问题:建 筑批评的丰富而“无序”局面和建筑批评的两极化趋向。 作为对这些问题的对策之一,从建筑批评的社会意识出发而形成的建筑社会批评模式, 着重从历史与社会变迁的角度考察建筑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做出科学评价。在本文 中,对当代中国建筑的社会批评研究被视为联系宏观的建筑批评理论与微观的个案批评之 间的中间环节。建立建筑社会批评的具体方法与标准,既是对建筑批评理论构架的充实与 具体化,也是对操作层面的个案批评的规范与引导。 建筑的社会批评方法的建立,不仅仅依据建筑批评的理论构架,也借鉴了社会学研究 中的方法与成果,如“整体性视野”和“价值中立”观察方法等。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借 鉴,可以扩展建筑批评的视野,规范建筑的社会批评的具体方法,使建筑的社会批评着眼 于社会和建筑,并作用于建筑和社会。 建筑的社会批评不仅仅需要在方法上的具体化,也需要相关标准的规范化。作为对建 筑的社会性与时代性的批评,建筑的社会批评标准的建立过程,体现在本文对不同历史时 期里的批评对象的社会性与时代性的考察之中。 《当代中国建筑与社会发展编年性研究》,既是基于建筑的社会批评方法与标准,针对 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建筑社会批评实践,也是对本文尝试建立的建筑社会批评 方法与标准的校验。其过程是在整体性视野里对建筑与社会的“价值中立”观察,其结果 则是从建筑批评的社会意识出发而形成的批评。 对于本项研究来说,《编年性研究》既是一种结论,也是研究的起点,它必将是一个在 建筑的社会批评框架之下反复校验、修正与充实的过程。 关键词:当代中国建筑,建筑批评,社会学,社会批评模式,编年性研究
其他文献
追求活动空间的最大化是人类的理想目标之一,这造就了大空间建筑的辉煌历史一一它展现了每个时代最先进的建筑技术,代表了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本文厄是从对大空间建筑技术与
学位
杭州已经快步走过了城市急速扩张的阶段,即将面临从粗放型发展到城市经营的转变。服务的细腻化与人性化,将会是未来杭州在旅游经济下提升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论文从城市设计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适时的为中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腾飞创造了契机,给作为这一战略重中之重的文化建设也带来了历史机遇.而这一地区由于历史、社会、自然、经济条件的影
曾经大量分布于中国黄河流域的堡寨式传统防御性聚落,作为中国聚落发展历程中一种重要的类型尚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并且其实体形态在今日之城乡大规模建设中随时面临严重破坏
上世纪末,世界范围内开始了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跃迁,及由此带来规划、建设观念的转变.生态思想所激发的层层涟漪,波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宁静的江南水乡亦随波荡漾.以生态
本文把以大学园和科技园区等为代表的各类城市综合开发区称为城市集群,这类城市集群空间是城市或区域空间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内在的经济、社会与环境作用
学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小城镇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小城镇发展日趋市场化、区域化,呈现出动态性和模糊性的过程。由于影响小城镇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传统小城镇规划的静
学位
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忽视或盲目建设城市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的现象,该文从对城市空间概念的界定切入.在分析现时中国大城市中,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大城市中公共空间的
本文从南京大学大礼堂(原金陵大学礼拜堂)维修保护工程的个案出发,通过对这个典型的近代建筑文化遗产双重误解的原始设计及建造过程,以及对金陵大学及早期教会大学校园建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