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R30在女性FCDⅡb和TSC患者癫痫发生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ngy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质发育障碍(Malformations of cortical developmen,MCD)是一类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是难治性癫痫的主要病因。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和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皮质发育障碍最重要的两个亚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Ⅱb(FCDⅡb)和结节性硬化症(TSC)具有相似的病理特征,如:异形神经元(Dysmorphic neuron,DN)、巨细胞(Giant cell,GC)、气球样细胞(Balloon cell,BC)等。FCDⅡb和TSC患者癫痫首发年龄早且严重,既往研究认为FCDⅡb和TSC患者手术切除的脑组织谷氨酸转运体、NMDA受体和促炎因子的表达显著增高,促使了异形神经元兴奋性增高以及炎症级联反应的激活,最终导致了FCDⅡb和TSC患者的癫痫发生。然而,FCDⅡb和TSC患者癫痫发生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清楚。雌激素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神经元兴奋性和神经炎症的重要调节因子,临床数据和动物实验表明雌激素具有促惊厥作用。雌激素通过其核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α,ERβ)和近年来发现的表达于细胞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30(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0,GPR30)发挥作用。其中,核受体(ERα和ERβ)调控雌激素的基因组效应,并且已有研究表明ERα可以增加患者癫痫的易感性。GPR30是发挥雌激素快速非基因组效应的雌激素膜受体,作用效应主要包括钙动员、激酶激活和氧化应激反应等。研究表明,在大鼠的前额叶皮层中,GPR30的表达量是ERα或ERβ的2-4倍,并且GPR30对雌激素有更高的亲和力。此外,GPR30可以被雌激素选择性激活,而不与其他类固醇激素(如孕酮、睾酮或皮质醇等)结合。GPR30也可以调节迷走神经传入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少小胶质细胞中TNF-α,IL-1β和IL-6的释放,但GPR30在FCDⅡb和TSC患者癫痫发生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为了研究GPR30在FCDⅡb和TSC患者癫痫中的作用,我们检测了FCDⅡb和TSC患者癫痫灶中GPR30的表达和分布,分析了GPR30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探讨了GPR30下游PKA(Protein Kinase A,蛋白激酶A)信号通路的表达,GPR30介导的NF-κB炎症通路以及皮层神经元兴奋性。此外,我们进一步评估了FCDⅡb和TSC患者致痫灶中GPR30表达与18F-FDG PET-CT标准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SUV)的相关性,以及SUV对女性TSC患者致痫性结节的潜在预测价值。主要的结果如下:1.GPR30在FCDⅡb和TSC患者中的表达和分布1.1检测FCDⅡb、TSC患者和对照组切除脑组织标本中GPR30的表达。对于男性患者,GPR30的RNA和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然而,在女性患者中,FCDⅡb和TSC患者GPR30的RNA和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并且女性FCDⅡb和TSC患者GPR30表达与患者癫痫发作频率呈显著负相关。1.2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技术检测患者和对照组标本中GPR30的分布。GPR30在DN和BC中均有表达,并且女性患者GPR30的平均光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免疫荧光展示了GPR30广泛分布于女性患者和对照组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并且GPR30在女性患者脑组织标本中小胶质细胞内的表达明显下降。2.PKA信号通路在女性FCDⅡb和TSC患者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展示了女性FCDⅡb和TSC患者标本中DN和BC均有GPR30下游的PKA信号通路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发现FCDⅡb和TSC中PKA和p-PK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此外,我们发现在FCDⅡb和TSC女性患者中PKA、p-PKA的表达与GPR30与呈正相关,与癫痫发作频率呈负相关。3.女性FCDⅡb和TSC患者致痫灶中的炎症反应我们探讨了女性FCDⅡb和TSC患者致痫灶中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和NF-κB介导的炎症通路表达。免疫荧光显示FCDⅡb和TSC中小胶质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IHC显示了DN和BC中均有NF-κB的表达,并且NF-κB通路在女性患者标本中显著激活。此外我们发现NF-κB表达与GPR30的表达呈负相关,与癫痫发作频率呈正相关。4.G-1和G-15对GPR30信号通路的影响对培养的原代皮层神经元分别进行DMSO,GPR30受体激动剂(G-1),GPR30拮抗剂(G-15)处理。Western Blot结果显示G-1的处理上调了原代神经元PKA和p-PKA的表达,下调了NF-κB表达;G-15处理下调了PKA和p-PKA的表达,上调了NF-κB表达,这些结果表明GPR30可以调节PKA和NF-κB信号通路。5.GPR30在皮层神经元兴奋性中的作用为了研究GPR30在皮质神经元兴奋性中的作用,我们在体外癫痫模型中评估了G-1和G-15对皮层神经元s EPSC(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和s IPSC(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的影响。G-1降低了s EPSC的频率,而G-15提高了s EPSC的频率,但s EPSC的振幅在G-1和G-15处理后均未受影响。此外,G-1和G-15对s IPSC的频率和振幅均无影响。这些结果表明GPR30调节了兴奋性突触传递。此外,我们检测了经G-1和G-15处理的皮层神经元中NR2A和NR2B的表达。G-1处理下调了NR2A和NR2B的表达,而G-15处理上调了NR2A和NR2B的表达。6.GPR30与TSC和FCDⅡb患者SUV的相关性研究18F-FDG PET-CT可通过最大标准摄取值和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和SUVmean)来反映身体组织的糖代谢情况,并且GPR30可以调节细胞糖代谢。我们发现,在女性FCDⅡb和TSC患者中,SUV与GPR30的表达呈正相关。然而,在所有患者以及男性患者中,SUV和GPR30没有相关性。7.GPR30与SUV在女性TSC患者致痫结节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为了评估女性TSC患者中致痫性结节和非致痫性结节中GPR30表达水平,我们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致痫结节和非致痫结节中GPR30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发现GPR30在致痫性结节中的表达与非致痫结节相比显著降低。此外,致痫性结节的SUV与非致痫性结节相比显著降低,并且与GPR30的表达呈正相关。ROC曲线显示,SUVmax和SUVmean均能预测致痫性结节的定位,且SUVmax比SUVmean具有更好的预测作用。因此,SUV可以作为预测致痫性结节的标志物。结论:本研究发现GPR30通过调节神经元兴奋性和神经炎症来调控女性FCDIIb和TSC患者的癫痫发生,在女性FCDIIb和TSC患者的癫痫发生中起到保护性的作用。通过分析GPR30与PET-CT SUV的相关性,我们发现GPR30表达降低与女性FCDIIb和TSC致痫灶的低糖代谢呈正相关。有趣的是,在女性TSC患者的致痫性结节中,GPR30的表达量和SUV的表达均降低,并且SUV可有效地对女性TSC患者致痫性结节的位置进行预测。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女性FCDIIb和TSC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并且得出PET-CT SUV值可以作为反映女性FCDIIb和TSC患者中GPR30表达和定位致痫灶的非侵袭性标记物。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化疗作为目前临床上大多数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在治疗中常产生化疗抵抗(或称耐药),造成治疗失败。其中一个重要的抵抗机制是肿瘤的血供不足,造成肿瘤内释药不足。目前临床上对于乏血供肿瘤化疗抵抗的问题尚无实际有效的解决方法。前期研究发现,机械指数(mechanical index,MI)低于0.3的低强度超声激励微泡空化可暂时性增加肿瘤的局部血流灌注,这或许可以改善肿瘤的乏血供状态,但尚未
研究背景和目的:血管受损出血后,机体立即启动凝血系统,通过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级联反应产生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使血液从流动状态变为凝胶状态,从而达到止血的作用。整个过程需要凝血、抗凝以及纤溶系统共同参与。生理情况下,机体的这三大系统包含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参与,受多种凝血因子、凝血相关蛋白调控保持动态平衡[1]。凝血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紊乱都可能导致异常的
研究背景:肺癌是当前第一大癌症杀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肺癌发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易于侵袭和转移,大多数患者初诊时即为中晚期,疗效及预后差。肺腺癌致癌基因复杂且具有异质性,靶分子的研究对肺腺癌的精准治疗十分关键。因此,探索肺腺癌生物标志物成为研究的焦点和重点。乳腺癌抗雌激素耐药蛋白1(Breast cancer anti-estrogen resistance-1,BCAR1),属Cas蛋白家族成
背景: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被报道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还在逐年上升。现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射频消融,化学栓塞和多激酶抑制剂。然而,由于其高复发及转移率,HCC通常预后不良。肝癌中存在一小群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特征的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与非肿瘤干细胞(Non-cancer ste
学位
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WHO预计2030年其将成为第五大致残病因。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室内室外环境污染的增加,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该病在全球呈逐年迅猛上升的趋势[1-4]。COPD患者常常因为呼吸道感染、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下降以及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急性加重住院治疗。当慢阻肺患者合并II型呼吸衰竭时,其行动能力将受到限制,导
实验背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慢性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主要的糖尿病类型,T2DM患者并常伴有血脂异常。糖尿病性心肌病是T2DM患者在没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情况下出现的心功能障碍,是糖尿病主要的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缺乏针对糖尿病性心肌病的治疗药物和手段,有必要深
第一部分:哮喘疑诊患者中FeNO和血EOS的分布及其对可变呼气气流受限的预测价值研究背景:哮喘的疾病特点是反复出现的呼吸道症状和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全世界大约有3.58亿人受到该病的影响。与此同时,许多患者仍未明确哮喘的诊断,诊治的不及时导致他们工作效率下降,生活和心理状态也受影响。诊断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哮喘的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而被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以肝脏甘油三酯(TG)积累为特征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与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肥胖等代谢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常见的慢性肝病1。嘌呤霉素敏感性氨肽酶(puromycin-sensitive aminopeptidase,PSA)是一种重要的锌金属肽酶,在多种组织中广泛表达。最近PSA被
研究背景:胰腺癌是全世界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导致33万多人死亡,是男女癌症死亡的第七大原因。在所有胰腺癌中,胰腺导管癌(PDAC)是最常见和最具侵袭性的类型,约占所有胰腺肿瘤的90%。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低于5%,主要原因在于其缺乏可行的早期筛查发现和有效治疗的方式。80%-90%的患者在确诊时肿瘤已不可切除,此外,胰腺癌对大多数化疗试剂和免疫治疗效果不佳,手术后长期预后不良。胰腺癌治疗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