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P15调控TNFα和IL--1β诱导的NF--κB活化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565dgd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症反应是一种基本的免疫反应。机体严密调控炎症反应的诱导与终止,来抵御病原体,进行自我修复,恢复自身稳态。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诱导的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激活在炎症、免疫和癌症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许多蛋白通过靶向NF-κB激活通路中的接头蛋白,参与NF-κB激活的调控。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一种去泛素化酶——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5(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15, USP15)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稳定TAK1结合蛋白2(TAK1 binding protein 2, TAB2)和TAK1结合蛋白3(TAK1 binding protein 3,TAB3),进而促进TGFβ激活的激酶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activatedkinase-1,TAK1)-TABs复合物的活化,从而进一步上调TNFα和IL-1β诱导的NF-κB激活。
  我们的早期实验结果表明USP15的过表达增强了TNFα和IL-1β诱导的IκB激酶(inhibitorofNF-κBkinase,IKK)的激活和NF-κB抑制因子α(inhibitorofNF-κBα,IκBα)的降解,从而促进NF-κB活化以及下游基因转录。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发现过表达USP15还能激活有丝分裂活化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 MAPKs )中的三个主要成员:c-JunN端激酶1/2(c-Jun N-terminal kinase,JN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MAP kinase, ERK)和p38。而敲低USP15则能抑制JNK,ERK和p38的激活。并且我们还发现USP15能特异性稳定外源性与内源性的TAB2和TAB3,且在USP15-RNAi稳定细胞中回复USP15可恢复由TNFα诱导的TAB2/3降解以及TNFα诱导的NF-κB下游基因。然而USP15对TAK1-TABs复合物的其他成员TAK1,TAK1结合蛋白1(TAK1 binding protein 1,TAB1),TNF受体相关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6,TRAF6)则没有这样的作用。免疫共沉淀实验则确认了USP15与TAB2/3在存在着相互作用,且TNFα刺激下这种互作增强。
  进一步实验表明USP15主要是通过抑制TAB2/3的降解从而稳定TAB2/3,且USP15的UCH结构域对于该调控至关重要。有趣的是,USP15对TAB2与TAB3的调节机理并不相同,即USP15抑制TAB2的蛋白酶体和溶酶体降解,而抑制TAB3的自噬溶酶体降解。泛素化检测实验表明USP15能特异性水解TAB2的K48多聚泛素链,而不影响TAB3泛素化,且该功能依赖USP15的去泛素化酶活性。并且通过Westernblot和共聚焦显微镜实验,我们还发现USP15能抑制BRCA1基因1的邻居(neighbor of BRCA1 gene 1,NBR1)介导的TAB3的选择性自噬降解,且该功能不依赖USP15的去泛素化酶活性。同时USP15还能抑制TAB2/3与溶酶体关联膜蛋白1(lysosomal 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1,LAMP1)的共定位,从而抑制TAB2和TAB3的溶酶体降解途径,该功能同样不依赖USP15的去泛素化酶活性。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USP15通过靶向TAK1-TABs复合物,并通过不同方式促进TAB2/3的蛋白稳定性,从而增强TNFα和IL-1β诱导的NF-κB的激活。其分子机制如下:一方面,通过依赖酶活的方式USP15水解TAB2的K48多聚泛素化而抑制其蛋白酶体降解;另一方面,通过不依赖酶活的方式USP15抑制NBR1介导的TAB3自噬溶酶体降解,还抑制TAB2/3的溶酶体降解。
  在理论研究方面,本课题发现了USP15的新靶标TAB2/3,也丰富了USP15的功能多样性,即酶活依赖和不依赖的方式发挥效果。在临床应用方面,由于NF-κB参与了细胞存活,生长发育,免疫反应,癌症的发生发展等生理与病理过程,因此可以将USP15或者TAB2/3作为药物设计的潜在靶标,通过调控USP15的表达水平,或者TAB2/3介导的TAK1-TABs复合物的激活,进而调节NF-κB的活化,达到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代谢综合征(MS)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代谢紊乱和低度炎症是其主要特征。从中药茵陈和人参中分离的天然产物或衍生物单香豆素ADMC和人参皂苷G-Rh2,具有抗炎、降糖等药理活性。本研究旨在筛选上述两种中药单体对MS的治疗效果,并进一步探讨它们的作用机制。  方法:(1)采用长期高脂饮食诱导C57BL/6J小鼠建立MS模型,连续灌胃4周;实施胰岛素耐量实验(ITT)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
目的:  PID1(Phosphotyrosine interaction domain 1),即磷酸酪氨酸互作结构域蛋白1是含有简单磷酸酪氨酸结合结构域(PTB)的蛋白,为2006年通过抑制消减杂交(SSH,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技术从肥胖人群腹膜后脂肪组织中鉴定的差异基因,与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如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我们前期研
学位
碳点(carbon dots, CDs)是2004年问世的一种新型荧光纳米材料,粒径通常小于10nm,抗光漂白,生物相容性好。碳点的合成原料来源广泛,合成方法多样,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碳源和合成方法,得到合适的碳点。并且通过碳点功能化、杂原子掺杂等途径,可改善碳点荧光量子产率以及调节表面状态,适于不同的用途。目前,碳点已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药、环境等领域。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介质,直接
学位
目的:临床上长期使用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会增加患者产生代谢异常的风险,其中胰岛素抵抗(IR)是导致患者新生糖尿病和糖脂代谢异常的重要因素,但奥氮平诱导IR的机制尚不明确。前期研究表明,炎症因子TNF-α、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蛋白激酶B(AKT)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棕榈酰化蛋白DHHC7可能与IR关系密切。本课题拟围绕FABP4蛋白通过体内
学位
[目的]  柴胡疏肝散作为中药传统方剂,在临床上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抗抑郁疗效。本研究旨在评价柴胡疏肝散水提物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所致抑郁大鼠模型的治疗效果,检测柴胡疏肝散干预条件下大鼠体内色氨酸途径的代谢变化,并基于色氨酸(Trp)-犬尿氨酸(KYN)途径的关键代谢酶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与肝脏组织中色氨酸2,3-双加氧酶(TDO)及其上游调控,探究柴胡疏肝散的抗抑郁机制。 
肥胖增加患癌危险及癌症相关的病死率,其机制有待深入探索。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 1,PD-1)及其配体PD-L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是备受关注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其功能过度增强有利于癌细胞“免疫逃逸”。肥胖状态下PD-1/PD-L1功能是否发生了有利于癌细胞“免疫逃逸”的变化,从而使癌细胞得以生存和增殖尚未可知。
学位
第一部分lncRNA-Gbla在慢性社会挫败应激所致小鼠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  目的: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之一,其病理机制复杂多样。应激导致的一系列基因表达变化在其病理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在应激应答中扮演重要角色,介导广泛的基因表达网络调控。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参与多种表观遗传学调控进程,但其在抑郁症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第一部分CD200在慢性应激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  目的:大量研究表明,神经炎症是抑郁症发生的一个关键机制。CD200(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00,CD200)及其受体CD200R1是其中的一个免疫调节系统。CD200是表达在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主要通过表达在小胶质细胞上的受体CD200R1发挥免疫抑制作用。CD200与CD200R1间的相互作用调节小
第一部分dCA3脑区CaMKIIα神经元在小鼠社交回避行为中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背侧海马的CA3区(dorsal hippocampal CA3,dCA3)在恐惧记忆形成以及社交行为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dCA3脑区CaMKIIα神经元参与到社交行为的调节,与此同时,这些神经元被证明对于慢性应激具有敏感性和适应性。但尚不清楚该类神经元是否在慢性应激引起的社交回避行为中发挥调节作用。
糖类化合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分子,同时作为生物体内重要的信息物质存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糖类化合物有着密切的联系,经过不断的发展,糖类药物的治疗领域几乎涵盖了所有种类的疾病。糖类化合物和糖类药物的合成方法和策略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因此显得尤为重要,反应机理作为一个化学反应的灵魂,只有研究清楚反应的机理,我们才能真正的了解一个反应,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优化和广泛的拓展及应用。  本课题组在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