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非虚构”文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4kaka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0年《人民文学》杂志开设了“非虚构”栏目以来,在中国文坛兴盛起来,“非虚构”逐渐在中国文坛兴起。在这个领域中,梁鸿的“梁庄”系列作品,即《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是中国“非虚构”文学的典型著作,获得了许多相关奖项,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为通过对“梁庄”系列作品的研究,探讨“非虚构”文学的兴起原因,从主题选择、叙事特点、作品评价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关于“非虚构”文学的相关结论,并提出建议。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了“非虚构”文学的源起、定义及其在中国兴起的原因。按照文学发展的脉络,文学的“虚构”和“非虚构”对于文学的发展意义是贯穿已久的,现今的“非虚构”创作重新强调文学对社会现实的介入,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精神回归。对于“非虚构”文学,至今在学界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通过对中国文学市场的调查研究,本文认为“非虚构”文学是一种带有特定创作特点的文学类型的集合。“非虚构”文学在中国的兴起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当今读者对“真实”的渴求,作家的不断转型,以及当今社会对文学的期待等,使得其成为近年来引人注目文学现象。论文第二部分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梁庄”系列作品进行了透彻分析,以总结“非虚构”文学的特征。在主题选择方面,作品的人物和故事选择自最底层的“吾土吾民”,具有的强烈的现实与理想相冲突的悲剧基调,这是“非虚构”文学“真实”特性的原材料。从叙事上来说,作者从历史、心理、现实、女性等多角度出发,运用内外视角的灵活运用,通过三重叙述法和多种语言风格,充分的表达了“非虚构”文学的“真实”,让读者投入到作品所描写的真实世界中,拥有或感性或理性的共鸣。这样的文学叙事,正是“非虚构”文学最为关键和重要的自身特征:既有对客观事实记录的文献性的参考价值,又有超越客观记载而产生的文学的艺术意味。论文的第三部分总结了“梁庄”系列作品的意义和问题。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梁庄”系列作品拓展了文学表现的疆域,强化文学和现实的相互参与和渗透,显现文学的生命力和独特价值;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作品体现了大众文化的品格,大众不仅参与了作品,更符合了当今文学受众的期待以及大众的审美趣味: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品重塑了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展现了文学的社会意义。同时,“梁庄”系列作品也存在内容缺乏深度,文本结构松散的问题。这些结论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当今中国“非虚构”文学的意义和问题。通过对“梁庄”系列作品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得出了关于“非虚构”文学的一些结论,论文的第四部分总结了“非虚构”文学对当代文坛的启示。因为当今文学观念的不断变化,“非虚构”文学在中国兴起:它鼓励作者深入到不同的生活领域,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写作,对“介入”的写作方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它让文学的“真实性”和“文学性”得以有机融合,并引发了大众对文学的关注和思考。论文在最后一部分针对“非虚构”文学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从“梁庄”系列作品的问题中可以看出,“非虚构”文学在之后进一步的发展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面对多样挑战,结合读者对“非虚构”文学的期待,“非虚构”文学如何在不忘“真实性”初衷的同时彰显文学艺术的精神内涵,是必须要在创作中时刻思考的核心问题。
其他文献
根据技术接受模型、期望确认模型、信息系统成功模型、整合模型,对现有的信息检索系统持续使用研究进行分类,选取代表性的文献阐述其研究对象、样本、理论模型和研究结论。总
行人检测技术研究的主体是现实世界主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成为人们探索追求的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行人检测技术也慢慢的被应用于现实之中,如智能监控系统、车载辅助系统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引导和挖掘变得越来越重要。在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如何加强实践性的提升,成为当前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的
目前,国内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通过统一标准进行规划配置,而随着市场经济导致社会空间分异日益显著,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结构的居民对设施的需求也存在差异,设施供给与需求存在
马铃薯是恩施自治州重要粮食作物之一,马铃薯晚疫病是制约马铃薯增产丰收的最大障碍,本文从多层面分析了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防控对策。
综述了近5年来有关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进展,列举了如针刺、皮肤科、艾灸、穴位药疗等单一疗法,及针药、针灸并用等综合疗法,并结合临床研究证明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比较、思辨等方法对动作教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中的意义、儿童早期动作教育的概念与内容、当前我国幼儿园动作教育现状与困境进行了阐述;指出:儿童动作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以及农业发展现代化进程的逐渐加深,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并成为各大新闻、论坛话题讨论的焦点。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