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大气与海浪耦合模式的研制及1998年南海夏季风的模拟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10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于海浪在海气界面能量交换传输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来探讨海浪对南海季风爆发过程的影响。针对我国所处的独特东亚季风区,本文首先利用区域气候模式P-σ九层模式,通过改变海气界面参数化方案研制成P-σRCM-WAM大气海浪耦合模式,并以1998年夏季南海季风爆发过程为例,设计4组数值试验,从风场、气压场、温度场、感热场、边界层物理量等进行比较分析,检验P-σRCM-WAM模式的模拟性能以及探讨海浪对南海季风爆发过程的影响机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海浪对南海季风爆发过程的影响:(1)南海季风爆发之前,850hPa差值风场主要以反气旋式差值环流为主,南海季风爆发期间主要表现为气旋式差值环流,有利于季风爆发推进,爆发之后转型为辐散的差值场。南海北部及中国华南沿海地区为风速差值较大的区域。(2)海平面气压场在南海季风爆发前后低纬海洋面上为气压升高,但增加幅度较小;在季风爆发前和爆发期间,大陆低压系统加强。(3)大气海洋边界层摩擦速度随时间演变特征与同期大气低层盛行风向风速变化一致。 2、海浪对季节尺度大气过程的影响:(1)耦合模式模拟的500hPa位势高度增加,对单一大气模式模拟的500hPa位势高度偏低状况有所改进,副高的移动及强度变化更接近于观测。海平面气压场在海洋区稳定少变,陆地上则存在较大差异。850hPa差值风场在中纬大陆区较为敏感。(2)东亚夏季降水分布型和降水量级要优于单一的大气模式,6、7月在降水量的模拟上有很大的改进,8月的虚假降水在耦合模式中有所减弱。 3、感热场差异海洋区影响不大,陆上为较强的正差值,7月海陆热力对比最为明显。2°N-10°N低纬地区,印度尼西亚(95°E-105°E)及南海南部地区(110°E-120°E)为较敏感区,且正负差值随时间的推移交替出现,体现了南海夏季风低频振荡特征;11°N-19°N的北部地区影响很大,尤其是中南半岛北部,其次是印度半岛;27.5°N-40°N纬度带,高原主体地面感热不是最强,但正差值比较稳定,高原以东的陆地区为感热通量大值区,差值变化很明显。 4、大气与海浪间正负反馈机制:(1)850hPa风场上,动力耦合作用引起的反气旋差值环流主要位于邻近大陆的海洋区。南海季风爆发阶段,热力正反馈作用更强,使风场加速显著,主要位于印度洋和南海,且在南海中北部引起低层风场差异与海面摩擦速度的时间演变特征较为一致。(2)动力作用引起的海平面气压场差异表现出较强的局地性,差值大值区基本位于近海岸的大陆和海洋区。季风爆发期间及爆发后,动力耦合作用使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低压槽减弱,热力耦合作用与之相反。
其他文献
1989年5月16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一楼东大厅气氛温馨而热烈。厅内布置着中苏两国国旗,沙发间的茶几上摆放着一束束鲜花。100多位中外记者聚集一堂,翘首以盼,等待采访一次
地表湍流通量和土壤湿度是陆面过程研究中两类十分重要的物理量,对它们进行准确地计算和预测是气候学、水文学和农业等学科所必需的.该论文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估算他们的各种
辽豆28是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1997年以辽92112为母本,用晋遗20做父本,采取有性杂交和系谱法精心育成的优质、高产、多抗型大豆新品种,已在2009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
该文用夏季(6-8月)中国东北地区91个测站44年气温资料,对该区夏季气温的气候平均和异常场进行分析,采用谐波分析将异常变化的年代际、年际尺度分量分离,分别分析两种尺度上气
该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南海季风试验(SCSMEX)资料以及日本气象厅提供的T资料等,通过动力诊断、理论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围绕加热场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互关系这一
文章利用美国NCAR的CCM3全球气候模式,采用汪品先和CLIMAP两种不同的重建海温资料以及相同的LGM情景下的边界条件(例如海平面,二氧化碳和轨道半径)来分别模拟了LGM时期的气候,为
该文利用重庆及其周边地区的日射站和常规气象站水平面观测资料,建立不同时空尺度的太阳辐射估算模型;依据坡地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机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数据处理平台,建立起
学位
湖南省有限区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是以PSU/NCAR的MM5V3.4(第五代中尺度模式版本3.4)非静力中尺度模式为基础,与国家气象中心T213模式输出场资料连接,并应用最临近常规高空、地
利用MODIS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分析了2001年中国中东部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气溶胶光学厚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全年大值区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