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率问题是金融市场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几乎所有的金融现象都与之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而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就是解释利率行为的最主要的理论之一,国债收益率及其收益率曲线的形状和变动对债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的今天,研究国债收益率曲线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研究国债收益率曲线,为资金市场提供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利率,从而对市场上的各种利率产品进行定价以及进行风险管理,即对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定价和预测,是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从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出发研究收益率曲线,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国债收益率曲线研究的成果并对部分利率期限结构模型进行了分析评论。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应用研究方面,文章主要是从国债收益率曲线的作用(其中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变动形式、影响因素以及基于收益率曲线的策略的几个方面做出了分析和探讨。除了理论研究和对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定性分析以外,文章采用定量的方法对我国的沪市国债市场进行了实证检验,分别利用指数样条模型和Nelson—Siegel模型拟合我国沪市国债市场的收益率曲线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选择出适合我国国债市场的理论模型,此外,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DL)分析了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变动模式,利用收益率曲线策略检验了我国沪市国债市场的收益率曲线是否具备均值回归性以及是否可以产生无风险套利。文章同时重点分析了我国现行收益率曲线的特征以及成因,探讨了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长期趋向水平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就如何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形成机制提出了若干建议。
文章指出影响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动不仅包括制度因素、经济因素还包括一些像新股发行、国债成交量、季节因素等特殊因素,通过借鉴国外成熟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理论模型对我国债券市场进行实证检验,发现采用Nelson—Siegel模型的模拟效果及稳定性要好于指数样条模型。此外,文章通过研究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动模式的影响因素,发现水平因素、倾斜因素和曲率因素可以分别解释收益率曲线变化的55.317%,24.274%,9.187%,对总体方差的解释能力累计达到88.778%。说明使用三因子利率动态模型基本上能刻画出国债收益率变动的动力机制。此外,文章表明对GDP、CPI、货币供应量等经济变量的预测,并结合对以往数据的观测,可以利用回归模型对未来利率变动方向和幅度做出定量预测,从而为债券投资作出策略指导。收益率曲线策略的检验结果表明我国沪市国债市场的收益率曲线确实具备均值回归性,也即收益率曲线具备回复到无条件收益率曲线的长期趋势,通过采取相应的投资策略可以产生套利,6种策略有5种能够产生正的平均收益,有2种交易策略确实能够产生较高的收益,分别是斜率均值回归策略和曲率均值回归策略。尤其在风险调整的条件下,曲率交易策略的获利显著地超过了上证国债指数基准策略带来的收益(6.4倍),且收益率偏离历史平均值越大,对应的交易形成的投资回报越高。
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拟合度不高、中长期收益率较低、收益率曲线长期呈现扁平的形态有其内在的原因,这与我国国债品种结构、制度、投资主体结构以及整个债券市场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长期收益率曲线趋向水平化带来的影响将不断扩大债券市场积累的风险、影响债券市场合理配置资源功能的发挥和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我国目前的国债收益率是受官方利率引导的非市场化利率,尚未形成有效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国债市场不发达及存在的诸多缺陷,导致了国债收益率曲线不可能是完全市场化的收益率曲线。本文从优化国债市场的发行机制、增加国债市场的流动性、逐步建立真正市场化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等三个方面就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形成机制给出了若干建议。认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国债一、二级市场的建设,构建统一的国债流通市场有利于均衡、完整、真正市场化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形成。
本文将按以下基本思路展开分析:第一章为,介绍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第二章为期限结构的理论探讨,主要包括利率的一般概述、利率的表示形式、利率期限结构的定义,并随后就传统和现代的利率期限结构做出了阐述,并对CIR模型、Ho—Lee模型做出了介绍和评价。第三章为期限结构的应用研究,主要是从国债收益率曲线的作用、变动形式和影响因素以及关于收益率曲线的策略三个方面做出了分析和研究。第四章是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定量的方法对我国现行的国债市场进行了实证检验。文章最后一章重点分析了我国现行收益率曲线的特征以及成因,探讨了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长期趋向水平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就如何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形成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