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2018年赣江流域NDVI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来源 :江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s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陆地碳平衡和气候系统的重要作用,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区域气候变化如何影响该区域的植被时空格局,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赣江是江西的母亲河,作为江西省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为沿途提供了多种生态系统服务。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受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发了诸如森林生态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和水体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经过“全民义务植树”、“长治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五河与东江源区等重点生态建设”等一系列植树造林和恢复生态的重大举措,赣江流域的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复。因此,深入了解近几十年来赣江流域植被动态变化及其对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响应特征,对于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区域生态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的相关研究受数据源和归因方法选择差异影响,并未取得一致的结果,也未就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原因形成统一看法。本研究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气象、地形、土地利用类型、人口数据,采用趋势性变化分析、克里金插值、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在综合分析1989-2018年赣江流域NDVI、气候、地形、土地利用和人口的不同时空尺度变化特征基础上,定量研究影响赣江流域植被变化的潜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和相对贡献。此外,还确定了植被覆盖最好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类型或范围。主要结果如下:(1)赣江流域植被覆盖状况总体良好,且植被覆盖稳定上升,但不同时间尺度与空间分布方面存在差异。1989-2018年,赣江流域的NDVI在年际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增长速率为1.3×10-3 yr-1,但在1989-1998、1999-2008和2009-2018年三个时段的NDVI变化趋势表现为缓慢增加、大幅增加和显著增加,且第一时段和第二、三时段变化区域有所不同;在季节变化方面,赣江流域NDVI值在四季都呈增加趋势,其中上游和中游的NDVI值呈显著增加趋势,下游的NDVI值季节的增减变化相对较小,具体表现为夏季NDVI值最大,秋季和春季次之,冬季NDVI值最小;在年内各月变化方面,NDVI表现为单峰型增长,其中最大值出现在8月,最小值出现在2月。空间分布上,NDVI值整体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其中植被覆盖状况排序为上游>中游>下游,流域分水岭附近山区植被覆盖情况明显好于盆地、河谷地带的城镇地区,高覆盖度区域总体显著增加了19.5%。四个季节NDVI指数也存在不同变化,夏季增长速率最快,为2.9×10-3 yr-1;春季和秋季增速相同,均为1.×10-3 yr-1;冬季增速最慢,为 0.6×10-3 yr-1。(2)在自然因素方面,1989-2018年赣江流域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30年均值为0.38℃/10a,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30年均值为-4.87 mm/10a;四个季节上升趋势排序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赣江流域多年气温和降水在空间分布上均由北向南逐渐升高,但两者存在空间分异性,EOF分解得到赣江流域气温和降水的2种典型模态分布,模态1均表明流域整体变化趋势一致,气温模态2表明以兴国县为中心的区域气温偏低,其他地区气温偏高,降水模态2表明以上游和下游交汇处为界,南部降水增多,北部降水减少;气温和降水的2种典型模态分布累计贡献率分别达到93.6%和82.1%。春、秋、冬三季气温空间分布格局相似,均呈现南部高于北部,四季降水量由北向南逐渐降低。赣江流域NDVI多年动态变化由降水和气温等气候因子共同作用,其中气温主导明显。海拔方面,NDVI随着海拔的增加先上升后缓慢下降,坡度方面,NDVI随着坡度的增加先上升后趋于稳定,坡向方面,北向坡地NDVI值最大,平地时NDVI值最小。(3)在人为因素方面,1989-2018年赣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建设用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扩张最为迅速,扩张区域主要分布在城镇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类型以林地向草地转化、耕地向林地转化、林地向耕地转化和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为主,四者之间的转化主要集中在赣江流域上游和下游。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NDVI均值最高,建设用地NDVI均值最低。赣江流域人口集中分布在赣州市辖区、吉安市辖区、宜春市辖区等地区,NDVI随人口密度增加而下降。(4)影响赣江流域NDVI的变化以人为因素为主,自然因素为辅。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类型,其中,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类型之间交互作用最显著,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关系,所有驱动因子中没有独立或减弱关系。各驱动因子分级,NDVI最大的范围如下:降水量在1745-1823 mm,年均温在18.5-18.9℃,海拔在751-1090 m,坡度在5.5-11.4°,土壤类型为淋溶土,植被类型为阔叶林,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人口密度为339-481人/平方千米。综上所述,赣江流域植被覆盖在1989-2018年间存在一定时段差异和空间异质性,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植被变化,其中人为因素对赣江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力更大。本研究基于植被与其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分析,为理解赣江流域生态变化提供理论支撑。
其他文献
磷(P)在高度风化的亚热带森林供应不足、常难满足植物需求。近年来,随着大气氮(N)沉降日益加剧,土壤P限制也随之增加,外源施P肥是缓解土壤P限制的重要措施之一。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亚热带最为重要的速生造林树种,面临地力衰退、长期生产力难以维持等突出问题,N沉降背景下杉木林土壤P供给的变化值得关注。目前,外源N、P输入对杉木人工林土壤P组分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尚
学位
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有助于深入探索其濒危的内源性机制。蓝冠噪鹛Garrulax courtoisi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稀少且处于孤立状态。本研究对40只蓝冠噪鹛(婺源不同繁殖点、思茅等野生个体以及新加坡裕廊飞禽园(Jurong Bird Park)饲养个体)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基于SNPs技术分析了不同来源蓝冠噪鹛的遗传分化程度,以明晰思茅种群作为亚种的有效性,对新加
学位
百合(Lilium spp.)是重要的多年生球根花卉之一,属于百合科(Liliaceae)百合属(Lilium)。虽然我国野生百合资源丰富但育种工作起步较晚,与荷兰等国存在较大差距,为满足市场需求每年都需从国外进口大量种球。因此培育性状优良及生长势强的百合新品种为我国百合研究工作的重要课题。百合为贝母型胚囊植物,其三倍体一般雄性不育,但三倍体百合作母本时通常具一定育性可获得非整倍体后代。理论上非整
学位
我国南方地区地形条件较为复杂且多云雨,较难获取长时间序列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而时空融合技术能够同步获取高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结合融合时序影像及物候(PH)特征信息,探究不同分辨率融合时序影像的森林植被类型识别效果,对森林资源的有效监管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西省兴国县为研究区,基于增强型时空自适应反射率融合模型(ESTARFM)分别将高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8 OLI、GF-1 WFV影像与高时间
学位
作为土壤碳进入大气的主要通道,土壤呼吸在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构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降雨格局改变(尤其是极端降雨事件频发)的现状正逐步影响相关区域生态系统土壤碳释放过程,伐桩系统作为森林采伐所留下的粗木质残体,其分解碳释放过程对极端降雨事件的响应的研究相对较少。为准确评估不同强度脉冲降雨对伐桩系统和非伐桩系统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影响大小,并通过深入研究相关生态因子的变化来揭
学位
森林转换过程中,不同林型的物种和土壤也会发生变化,但关于常绿阔叶林转换过程中物种组成和土壤性质的差异研究还比较匮乏。为加深对常绿阔叶林转换过程中不同林型差异的认识,本文以江西官山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平台,选择杉木林、毛竹林、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及各林型中的优势树种,如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学位
树木菌根类型被认为能够有效地指示和评估森林凋落物分解和土壤有机碳动态等关键生态过程,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北方和温带森林,在亚热带森林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江西省人工林中常见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树种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室内淋溶-好氧培养试验评估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树木凋落叶源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数量和生物降解性;然后通过
学位
武功山垂直的山体,独特的气候水文条件,使得海拔1550 m以上形成大面积的山地草甸,是同纬度难得的低海拔山地草甸区域,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同时,当地部门也会不时对草甸进行“炼山”。火作为草原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因子,对草甸土壤的物质循环和植被生长等会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以武功山山地草甸海拔1600 m处的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置五个区组,每个区组内设置CK对照(未火烧)、火烧、火烧+氮(
学位
盆景,作为我国传统的文人艺术,发展历史悠久。扭转型力感是树木盆景力感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增强盆景艺术感染力的有效手段,而扭转型盆景的研究与创作更是当今盆景创意、创新之热点。目前,扭转型力感的系统理论研究尚处于较空白阶段,创作实践缺少理论支撑。因此,本文针对此现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明确了相关概念,完善了有关基础理论,并形成以下主要成果:1.明确了扭转型力感、扭转型盆景的相关概念。树木盆景中局
学位
分析不同生长阶段林木的生长特征及其空间结构,有利于较全面了解林分结构现状,为优化林分空间结构及促进自然植被恢复等提供参考。以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按胸径(DBH)大小将林木划分为幼树(1 cm≤DBH<5 cm)、小树(5 cm≤DBH<10 cm)、中树(10 cm≤DBH<20 cm)和大树(DBH≥20 cm)4个生长阶段。采用优势度分析法确定林分优势种,分析不同生长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