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边缘区湖泊沉积记录的MIS2以来气候变化 ——以临河坳陷为例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2908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受到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和中纬西风的共同影响,季风边缘区被证实是研究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之一,处于季风边缘的内蒙古河套盆地的古气候重建将有助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机制与过程。论文通过对河套地区沉积岩芯T2钻孔进行岩性、粒度、磁化率和孢粉比较详细的分析,定性重建了河套地区MIS2以来的古植被和古气候环境演变历程,并与东部季风区、西部干旱区及季风边缘区其它研究成果进行了区域对比,进而浅析了河套地区MIS2以来气候变化的可能机制。本文所研究沉积岩芯采集于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太阳庙一带,总长度2625cm。选用地层中的沉积物全样进行了AMS14C和光释光测年,获得底端年龄为29.2cal.kaB.P.,顶部年龄为3.4cal.kaB.P.。分析结果显示,岩芯的岩性、粒度、磁化率和孢粉等气候代用指标表现出了良好的对应性。研究区MIS2时期以来气候变化经历了冷干-温干-凉干-暖湿的演变历程。29.2~18.6cal.kaB.P.期间气候寒冷干燥,植被为以蒿属、藜科为主的荒漠化温带无林草原,其中20.7~19.2cal.kaB.P.处于末次冰期极盛期,气候干冷恶劣,植被退化为普通温带荒漠;18.6~14.6cal.kaB.P.湖盆周围发育蒿、藜、禾本科为主的温带草原,气候由寒冷过渡到温和,但仍较干燥,14.6~14.0cal.kaB.P.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度也进一步增加,应该为博令/阿勒罗德(B(?)lling/Aller(?)d)暖期;14.0~9.5cal.kaB.P.时期,气候较凉且稍偏干燥,植被应为温带荒漠草原,低洼地带分布有莎草等隐域性植被,期间12.4cal.kaB.P.前后有一次快速冷向回返,可能是新仙女木气候事件;9.5~4.0cal.kaB.P.温暖湿润,研究区植被为温带森林草原,9.5~6.3cal.kaB.P.时段气候最为适宜,9.9~9.5cal.kaB.P.和6.3cal.kaB.P.前后分别经历了两次快速降温,4.0cal.kaB.P.以后气候向干旱方向转变。区域对比表明,MIS2以来研究区表现为与东部季风区气候变化在年代误差范围内比较一致,植被、气候与环境演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万年尺度上受控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驱动。
其他文献
滑坡形成或复活机理是滑坡灾害防治的基础,滑坡失稳模式是滑坡灾害预防的依据。甘肃岷县是甘肃地质灾害高发区之一,区内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其中大型滑坡以堆积层滑坡为主。本文选取岷县梅川镇两个典型堆积层滑坡—马场滑坡和文斗滑坡为研究对象,以现场调查和监测为基础,基于SEEP/W+SLOPE耦合、SEEP/W+FLAC3D耦合的数值模拟,对滑坡复活机理与活动趋势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在天然工况下,马
气候变化对矿区重建生态系统长期稳定性的潜在影响引发了学者的广泛担忧。考虑到土壤水文、微气候等生物与非生物组分的剧烈改变,矿区重建植被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可能与周边未扰动植被不同。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矿区重建植被与周边未扰动植被对气候因子响应的差异并分析原因,为预测气候变化对矿区重建植被的影响以及优化复垦工艺、保障重建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广义相加模型对平朔矿区1997-2017年生长季增
在绿色矿山建设理念的指引下,为进一步了解矿业活动对矿区水土环境造成的影响及矿集区地球化学环境累积与矿业活动的耦合关系,本文选取栾川县钼矿集区内陶湾北沟和淯河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流域内水体、底泥和土壤三种环境介质样品,通过污染指数法、相关性分析、地统计学等研究方法,对矿区不同环境介质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分布特征、累积富集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淯河枯水期河水污染程度高于丰水期,枯水期Zn、H
渤西地区位于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及黄骅-东明断裂带交汇处,在多幕裂陷作用和区域走滑断裂带的影响下,研究区断裂具有走滑-伸展叠加的特征。现存关于走滑-伸展断裂体系对沉积充填控制作用的研究尚不系统。本论文依托于中海油天津分公司科研项目《渤海西部海域断裂体系特征与控藏作用研究》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渤海海域勘探新领域及关键技术研究》,利用地震、测井、岩心资料,综合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及盆地分析
截至2020年末,中国内地共45座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线路7978.19km,其中地铁线路长7108.49km,占比89.09%。随着地铁线路的增多,为保证地铁安全可靠的运行,周期性的地铁隧道变形检测变得十分重要。激光扫描技术相比于传统检测方法,具有测量数据丰富、测量精度高、测量效率高等明显优势,已成为地铁隧道检测的新技术并得到快速应用。本文主要针对运营期地铁隧道变形检测实际需求,开展了基于激光扫
航空瞬变电磁法(ATEM)是以地面电磁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航空电磁法的发展是为了进行大面积的快速采集数据以及对不利于开展地面勘探的工作区域进行探测,例如河流、冰川和沙漠等。关于航空瞬变电磁法正反演研究方面,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各向同性介质,且航空瞬变电磁法各向同性一维正反演方面的研究比较成熟,并且关于二、三维正反演的研究也逐渐成熟。对于各向异性介质,目前只有少数关于航空瞬变电磁法各
云南个旧地区作为大型的锡铜多金属矿集区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多数的矿山面临着储量不足的问题,导致个旧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所以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个旧区域发现新的具有价值的锡铜多金属矿床。因此本文通过对个旧区域的地质背景、典型矿床的成因特征以及成矿模式的研究下,建立了个旧区域的锡铜多金属找矿模型,并对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质资料等多源信息,以ArcGIS与GeoDAS平台为基础,通过空间分析
煤储层相对渗透率在煤层气实际开采过程中是动态变化的,在煤储层数值模拟和产量预测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本文针对采自沁水盆地不同矿区的煤岩样品开展了气、水相对渗透率测试、应力-应变监测以及煤岩煤质测试等实验性工作。同时,收集了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和樊庄煤层气生产井的生产数据,建立了生产井的气、水相对渗透率的动态模型。结合实验室物理模拟和实际煤层气生产井的数值模拟,揭示了煤储层相对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差,亟需新的开发方式改善开发效果,注入CO2开发是目前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大庆榆树林油田是特低渗透油藏,在新区树101区块开展了注CO2开发先导性试验。本文以该现场试验为依托,录取了大量现场资料,利用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特低渗透难采储层CO2驱油的机理和注采参数优化调整方法,为保证该油藏的CO2驱油实施效果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撑。该研究成果还直接指导了该试验的工业
以滹沱河冲洪积平原1:25万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数据为基础,以揭示人类强烈活动区地下水质量劣变机制及对区域水质的控制作用为目标,借助人类活动强度分析、特征组分主成分分析、“两横两纵”剖面水化学演变分析、典型区带水质劣变剖析,探讨地下水质量劣变特征及形成机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基于模糊数学评价法对367组地下水样品进行评价得出滹沱河冲洪积平原浅层地下水质量整体呈现“西劣东优、南劣北优”的状况。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