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链路状态快速感知的振荡抑制技术的研究与仿真实现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cloudn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Internet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随着网络的演进,在以IP电话、在线购物、视频会议等为代表的实时应用日益繁荣的同时,网络也承载了更多的流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对IP网络的故障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网络中每天都有故障发生。网络拓扑的频繁变化会导致路由重计算被频繁执行,使得路由表中的一些条目被不断的删除、加入、删除、加入…,这种现象被定义为路由振荡。在频繁发生的Internet故障中,69.2%为链路故障,50%为持续时间小于1min的瞬时故障。而且除非手动关闭不稳定链路(unstablelink),否则它将一直持续,成为振荡链路,从而引发路由振荡。有研究发现,OSPF路由协议中的定时器可以抑制短时间的路由振荡,但当振荡周期大于5秒时无效。即使振荡频率大于12秒仍会因为定时器MinLSInterval和LSDB删除/添加LSA不同步导致暂时的路由黑洞问题。由于各种实时业务网络服务质量要求的增加,现有路由协议的振荡抑制机制已不能满足,因此需要加强。   针对以上提到的问题,本文的研究课题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针对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路由协议OSPF的局限性,研究一种以OSPF协议为控制体的自适应路由控制协议CR。CR可以在故障发生后,评估故障对网络的破坏程度,从而对不同的故障采取相应的处理策略,同时会根据当前网络的实际情况,对OSPF协议进行控制,动态地调整其收敛速度,最大程度上减小了故障为网络带来的损失,增强了路由协议的自适应能力。   (2)在自适应路由控制协议CR的基础上,研究一种振荡抑制技术。该技术依赖于CR协议的最基本特性:链路状态的快速探测。当网络中有链路振荡发生时,该技术可以进行快速的振荡识别与处理,有效减少路由振荡给网络带来的影响,弥补了OSPF路由协议中依靠定时器来抑制振荡的不足。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   (1)分析路由振荡抑制技术研究现状。简单分析了传统BGP的路由振荡解决方法,分析了OSPF协议的特性与工作原理,深入研究了OSPF协议依靠定时器实现的振荡抑制机制,提出了这种机制的局限与不足。   (2)分析自适应路由控制协议的功能框架,详细介绍了基于链路状态快速感知的振荡抑制技术的工作原理。   (3)对SSFNet仿真平台的基本框架以及其中OSPF协议模块的实现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介绍;   (4)在不同的网络规模以及不同故障场景下,进行是否加载振荡抑制功能模块的对比仿真实验,并对仿真结果做出了深入分析。
其他文献
挖掘机称重技术在工程中非常重要,准确的称重保证了货物装载和卸货过程中快速、有效。挖掘机在其工作过程中往往没有在线的计量装置和设备,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计算常常以车次计量
随着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数据已逐渐成为网络上信息的主要表示和交换标准,对于XML数据检索的需求越来越多。由于XML数据自身的特性,使得对XML进行数据检索面临
随着网络的发展,Internet上的信息量不断地扩增,这其中每天更新的信息就有数以万计之多。要在这样的一个庞大的信息库中找到自己有用的信息需要一个高效的检索工具来完成,而
随着P2P技术的大规模使用,基于P2P技术的应用消耗了大量的网络资源。由于P2P应用不了解底层网络信息,导致大量不必要的网络资源消耗。如果网络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
在以往的网管建设过程中,网管接口测试经常被忽略,这主要体现在网管系统的引进过程中没有经过严格的测试,网管系统的质量无法保证,对全网网管系统的现状没有统一的概念,为网
正交频分复用多址(OFDMA)系统已经成为第四代移动通信的主流多址技术,将其与自适应技术相结合,能充分利用无线信道中的频率分集和多用户分集,提升无线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博
中医药技术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实践证明其是疾病诊疗上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如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知识,加速中医药领域的发展,促进中医药在实际临床中的应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用户网络接入速率的提高,以IPTV技术为代表的网络新应用日益成熟,并且对IPTV视频播放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IPTV网络的质量控制研究逐渐
如今,随着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智能手机上应用程序迅猛发展。对于智能手机平台上的移动应用,服务提供系统对其可用性、扩展性和实用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前提下,本文明
对于几乎所有的计算机架构研究和设计,由于制作真实CPU原型来分析微架构的性能和行为需要极高的设计成本和极长的研发周期,同时不断提出的新技术如多核、超标量的出现也需要C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