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道结构压爆气流冲击熄弧机理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tyb798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扩张,输电线路的受雷概率也逐渐增大,雷击跳闸导致的停电停工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与人民正常生活的稳定。传统防雷方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受到雷击强度、雷击类型、雷击方式等不可控因素的制约,在雷电冲击过电压下还是较容易引起闪络。
  后续工频电弧的持续燃烧不仅会造成线路跳闸还可能引发电气设备的永久性损坏,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因此,现阶段亟待提出一种能够有效降低线路雷击跳闸率、断线率和事故率的新型防雷措施,以应对日益严重的雷害威胁。
  本文所研究的多管道灭弧装置具有多个电弧压缩管道,每个管道中部有引弧电极用来控制电弧路径,相邻管道构成灭弧室与气流喷口。装置采用了“冲击疏导,工频阻塞”的防雷理念,在雷电过电压下允许冲击闪络,但是不允许工频稳定建弧。在冲击电弧阶段,装置能够利用冲击能量触发膨胀压爆气流并作用于还未发展完全的工频电弧,有效地将工频电弧扼杀在极早“萌芽期”,避免线路雷击跳闸。本文通过理论建模、数值解析、仿真分析和一系列检测试验对多管道灭弧装置的冲击熄弧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并得出相应结论:
  (1)对电弧在多管道结构中的发展特性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对交流电弧基本物理特性进行了分析,找出了有利于电弧熄灭的条件。建立了单元管道电弧发展和传热模型,得出电弧被压缩后急剧温升并将热量传导给管道空气是产生压爆气流的原因。总结出过零熄弧和冲击熄弧是多管道结构的两种灭弧方式,其中冲击熄弧占主导地位。
  (2)结合电弧磁流体力学理论和欧拉高速气流场模型,建立了多管道结构中电弧耦合压爆气流的简化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近似求解。解析结果表明:温度的变化滞后于电弧电流的变化。冲击电弧过后电弧电流出现了短暂的回升,但在气流的持续作用下,电弧最终熄灭。管道中部是压爆气流的发展起点,在电弧发展极早期此处就可产生速度840m/s,压力0.9Mpa的高速、高压的气流。冲击分量衰减的同时,气流和压力也从管道中部逐渐向两端发展偏移。电弧熄灭后,两端出现了负向速度通量。
  (3)利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对多管道结构的灭弧过程和灭弧室几何结构优化进行了研究。其中,灭弧仿真结果显示,温度的瞬时变化是产生压爆气流的关键因素。从速度、温度和电导率分布云图上看,灭弧室内空气被急剧加热后,气流速度峰值可达900m/s。高速压爆气流吹带电弧从灭弧室喷出形成电弧喷射现象,0.2ms左右电弧能量断口基本已形成,尔后电弧电导率急速下降,在0.31ms附近完全熄灭。灭弧室几何结构优化分析显示,灭弧室的宽度和深度可以影响电弧的散热;减小管道偏转角可以增大起弧难度;灭弧室数量的提升有利于降低整体结构的电流密度。多管道结构在灭弧过程完结后会吸入新的空气介质,这种回流特性使其能够有效防护多次回击。
  (4)通过试验测试了10kV多管道灭弧装置的主要性能。其中,放电电压试验和雷电冲击伏秒特性试验确定了多管道灭弧装置的雷电冲击50%放电电压和工频湿耐受电压,得到了装置的伏秒特性曲线,验证了装置在雷电过电压下能够保护绝缘子不发生闪络。大电流冲击试验验证了多管道灭弧装置能够切分冲击大电弧,压爆气流的触发具有快速性。工频续流遮断试验波形显示装置可以快速切断系统续流且不会重燃。冲击-工频联合灭弧试验表明,装置动作速度极快,在0.01ms时就能产生高速压爆气流。工频电弧被深度抑制,最终工频电流起弧峰值仅有1kA左右,电弧在0.35ms左右熄灭。通过500kV绝缘配合试验获得了组合使用时灭弧装置的最优绝缘配合比。
  (5)通过对安装多管道灭弧装置前后的建弧率和雷击跳闸率进行计算得出,装置能够将线路雷击跳闸率大幅降低近85%。实际运行情况表明,多管道灭弧装置取得了较好的防雷效果,部分雷害严重的线路雷击跳闸率在安装装置后趋零。
其他文献
有机太阳电池凭借其性质易调、价格低廉、卷对卷(R2R)兼容、质地轻柔等特点成为研究热点。作为有机太阳电池的核心,有机半导体可以通过分子设计获得不同的光学性质。此外,由于自身普遍较低的迁移率,虽然其光学厚度受到了限制,但也促成了有机半导体薄膜半透明的本质属性,在建筑光伏一体化等领域中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由于有机光伏的上述特点,围绕其所展开的光学设计问题不仅重要,而且类型丰富且内容复杂。因此,根据
学位
有机太阳能电池因其具有质轻,成本低,可溶液加工,柔性等诸多优点而引起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在各国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实验室中单节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光电转化效率已经突破了18%,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发展迅猛,相比于中间核为稠环的小分子受体,非稠环受体材料由于合成步骤简单,成本低廉,分子结构更易于修饰等优点成为非富勒烯受体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
学位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量的逐年增加,能源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是目前世界上可以开发的最广泛的能源之一。可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有机太阳电池具有质轻、价廉、柔性等特色,受到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经过国内外科研学者的不懈努力,新型结构的有机/聚合物光电转换材料不断涌现,基于有机/聚合物半导体材料的有机光伏器件能量转换效率已突破18%。本论文致力于
学位
钾因具有资源丰富和电极电势较低等特点,因此钾离子电池被认为是未来部分取代锂离子电池实现规模化使用的潜在储能体系之一。然而,由于钾离子半径较大,嵌入负极材料时容易引起较大的体积膨胀和结构破坏,导致电池循环稳定性较差。因此,寻找适宜的能够反复嵌脱钾的负极材料是影响钾离子电池发展的重要因素。本论文以碳材料和碳修饰的复合物为研究对象,从提高其储钾性能出发,通过优化活性物质结构的方法致力于解决碳材料、金属铋
学位
目前,能源危机日益严重,亟需大力开发和利用可持续新能源。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电化学催化是一种能够实现大规模转化和存储可持续能源的有效技术手段。燃料电池、水裂解电解池和金属-空气电池等电化学能量转换和存储设备,由于具有转换效率高和污染小等优点,引起了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这些设备主要涉及以下反应过程:氧析出反应(OER),氧还原反应(ORR)和氢析出反应(HER)。其中,OER过程由于其缓慢的反应动力学
学位
近年来,可充电电池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与大型储能器件的应用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可充电电池研究体系中,钾离子电池得到了广泛关注。钾金属资源丰富且标准电极电势较低,因此钾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具有成本低廉、能量密度高的优势。然而,钾离子电池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瓶颈是钾离子半径太大,导致宿主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严重、反应动力学缓慢,这一问题将造成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快速衰减。基于钾离子电池面临发展瓶颈
学位
超级电容器以其寿命长、成本低、速率性能好、功率密度高等独特的特性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由于缺乏高性能的负极材料,超级电容器的低能量密度限制了其应用。利用具有稳定晶体结构的不同纳米结构和碳基电极材料,可以提高超级电容器的电荷存储性能。这些负极电容器电极材料具有较高的表面积、较多的电活性位点和较短的电解质扩散长度。本论文主要研究氧化铁和碳基负极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的提高。首先,通过简单、低成本的一
学位
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蓬勃发展为解决化石能源危机带来了希望,利用二次电池作为电能存储系统以解决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问题,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尽管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使用寿命长等特点,但受到锂资源匮乏因素影响,锂离子电池较难大规模应用于储能系统中。钠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价格优势明显,近年来钠离子电池受到广泛关注。为弥补钠离子半径大等理化性质带来低电压平台和能量密度
学位
水电站在运行期间的事故大多与水力过渡过程相关。因此,在我国水电(包括抽水蓄能)持续大规模开发的背景下,研究在电站的初步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水力过渡过程的内在特性,寻求改善机组运行条件的措施十分必要。考虑到在水电站(包括抽水蓄能电站)的初步设计阶段,电站的某些关键参数(如吸出高度、比转速和机组飞轮力矩等)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以及水力机械全特性曲线缺乏,难以有效开展水力过渡过程数值模拟,并判断调压室设置的
学位
多区域互联电力系统通常由多个区域子系统通过联络线相互连接组成,比如,中国的南方电网和西北电网这样的由多个省级电网组成的多区域互联电力系统。这种多区域互联系统在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的前提下,减少单位电能生产中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多区域互联电力系统与单区域电力系统的本质区别在于,互联电力系统通常由多个独立的系统运营商联合运营,而每个运营商需在自己运营区域内独立经济地使用内部资源。传统集中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