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散射法的颗粒粒径分布和光学常数及形貌参数反演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ch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确测量颗粒的粒径分布、光学常数和形貌参数在气溶胶测量、燃烧诊断和纳米颗粒制备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弹性光散射是一种常用的粒径测量方法,是精确表征粒径分布的工具。以往基于光散射方法的研究往往是针对球形粒子的特征参数进行研究,而对非球形粒子的研究较少。一般来说,现实生活中除了球形粒子外,椭球形、圆柱形和团聚粒子也广泛存在。因此,准确测量非球形粒子的粒径分布、光学常数和形貌参数非常重要。当被测粒子形状变得随机时,基于光散射法的反演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同时,需要一种更先进的方法从光散射信号中反演球形和非球形粒子的尺寸分布、光学常数和形貌参数。本论文围绕球形和非球星颗粒系的尺寸分布、光学常数和形貌参数的光散射这诊断技术,共发展了五种不同的联合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首先,基于三种不同的信号组合开展了球形粒子粒径分布和光学常数的联合反演研究。三种信号组合分别为:多平板厚度透过率信号、多角度散射强度信号及多波长多角度散射强度与多波长多平板厚度透过率的组合信号。散射和透射强度分别通过求解辐射传输(RTE)方程和朗伯-比尔定律,反问题的计算采用改进的量子粒子群算法(IQPSO)。在此基础上,分别测试三种信号组合反演PSD的精度,结果与原始值吻合较好。当反演信号组合含有更多信息时,反演结果具有更高的精度。研究中使用多个不同板厚可以消除透射率信号对光学常数的依赖性。分析了板厚和散射角位置对信号灵敏度的影响。对IQPSO算法在不同测量噪声下的鲁棒性进行了测试,得到了满意的反演结果,并对比了粒度分析仪测量的颗粒平均直径与使用所发展方法得到的反演结果。之后,研究了使用双波长多角度弹性前向散射强度和光谱准直透过率组合信号同时反演椭球颗粒系粒径分布和光学常数的可行性。研究中颗粒系被认为是椭球体。扁球体和长球体的长宽比分别设置为0.8和1.2。在这个恒定的比例下,粒子的取向的变化通过改变其长半轴。椭球颗粒系的前向散射强度通过等效球性颗粒的修正Mie理论计算,而其准直透过率则基于扩展的反常衍射近似理论计算。联合反演过程基于改进的量子粒子群算法,反演得到椭球颗粒系两组不同的光学常数、对数正态分布的半长轴均值和标准差。结果表明,所发展的反演方法能同时确定椭球颗粒系的PSD和光学常数,误差在10%以内。其次,基于商业光学测深仪Microtopes-II太阳光度计,使用吸引排斥粒子群优化算法(ARPSO)从气溶胶光学厚度中反演双峰气溶胶粒径分布。研究了遵循对数正态(L-N)双峰气溶胶粒径分布(ASDs)函数的精确反演最佳波长组合和波长数量。通过在反演计算主循环前集成一个简单的算法实现并行最佳波长组合选择技术。研究不同择波长数量和反演算法种群大小对反演精度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个根据波长数和反演算法种群大小设置的最佳波长范围内,类尘粒子的ASDs与原始分布基本一致。在5%的测量噪声下,该反演方法也能同时反演所有目标参数,且相对误差小于10%。再次,采用多波长弹性光散射法反演团聚体颗粒系的初级粒子平均粒径。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分形团聚体光散射的瑞利-德拜-冈斯(Rayleigh-Debye-Gans,RDG)理论的实验测试原理作为计算多波长下瑞利比的正问题模型。研究中假设初级粒子粒径分布符合对数正态(L-N)分布,并采用基于概率密度函数的蚁群优化算法(PDF-ACO)反演目标参数。反演结果与文献中实测的实验值吻合较好。测量波长数的增加提高了目标参数的反演精度。PDF-ACO算法的鲁棒性可以成功地将反演误差限制在10%以内,即使在系统中存在高噪声的情况下。然后,基于角分辨弹性光散射信号反演了椭球体和圆柱体颗粒系的粒径分布。反演方法使用在七个不同散射角测量的颗粒系散射强度的相对强度,即每个角度散射绝对强度与参考角散射绝对强度的比值。基于相对散射强度的粒径分布反演方法不需要颗粒系数量密度的先验信息。基于概率密度函数的蚁群优化算法(PDFACO)的反演结果表明,反演结果与真值吻合较好。即使有5%的测量噪声,反演精度也在10%以内的允许范围内。且测试了该反演方法对椭球体颗粒系和圆柱体颗粒系的适用性。最后,发展了基于实验模型的任意形状颗粒系尺寸分布和非球形度的联合反演方法。基于参数化反常衍射理论(PADT),通过计算任意取向粒子的体吸收系数来模拟颗粒系的透射强度,并考虑了任意形状粒子的反射和折射效应。通过拟合多波长透过率信号的估计值和实测值,实现目标参数的联合反演。该联合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利用联合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同时识别联合函数的粒径分布(PSD)和任意粒子的形状周长。采用基于概率密度函数的蚁群优化算法(PDF-ACO)进行反问题求解,反演结果与反演设定的原始值吻合较好。PDF-ACO算法的鲁棒性使得即使在高噪声情况下,目标参数的反演误差也能保持在允许的范围内(<10%)。
其他文献
结构连续性倒塌的发生是因为结构的某些构件在地震、火灾、爆炸以及交通工具的撞击等偶然荷载作用下破坏后失去承载力,进而导致了与初始破坏不成比例的大范围坍塌。结构连续倒塌的发生会引起严重的后果,但是通常引起连续倒塌的意外事件发生概率极低,过去常常被人们所忽视。随着一系列的连续倒塌事故发生,社会对防止连续倒塌发生越来越重视。钢结构建筑由于强度高、自重轻、低碳环保可重复利用的优点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推广,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但其在高温工作时会产生很多问题,如电极材料选择受限、寿命短等,限制其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中低温条件下具有优异电学性能的电解质材料。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A2Zr2O7型稀土锆酸盐材料为基础,采用固溶和复合两种手段,设计和构建稀土锆酸盐固溶体及其复合固体电解质材料,进一步提升其电导率。基于A2Zr2O7型稀土锆酸盐有序无序转变与r(A3+)/r(Zr4+)临界值
国内外很多地区地下水存在锰浓度超标的问题,生物滤池除锰是地下水净化中的一项重要工艺。生物滤池生物膜微生物组在除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水水质、运行参数以及滤料特征等因素会影响生物膜形成及锰去除效能。该工艺在实际运行中已经比较成熟,但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待优化,例如生物滤池启动初期,生物膜形成所需时间较长;生物滤池稳定运行阶段可能出现进水浓度波动,会影响生物滤池的稳定性。因此探究寡营养环境中生物滤池生物
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健康、畜牧养殖和食品加工等方面,成为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合物种类之一。近年来,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环境水相中检测到的药物污染物种类及浓度水平越来越高。这些物质不仅对水体环境和水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因此对药物产生的潜在毒性和环境影响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热点。本研究围绕中国七大河流中优先控制药物筛选、基于USEtox的环境水体中药物潜在毒性研究
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除了拥有卫星通信覆盖范围大、对通信距离不敏感等优势以外,有更高的吞吐量和更低的通信成本,这弥补了以往卫星通信系统的不足。近些年来高通量卫星通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应用领域大幅扩展,并面临更大的应用需求。与以往卫星通信相同,高通量卫星以单播和广播为主要的物理层传输方式,无法高效的处理一些具有多播特性的业务。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系统容量以及用户容纳数量,尽可能采用高效的物理层传输技术。
混凝土废弃材料的再生利用是我国2020年后履行巴黎协定四个承诺的重要举措之一,超期水泥作为一种水化碳化后部分失效的建筑材料,常被视为废弃物而缺乏合理利用。鉴于其高能耗、高碳排放的生产成本和剩余水化活性价值,本文将对超期水泥的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借鉴超高性能水泥材料设计思路,本文提出了合理的再生利用方案,通过测试新拌浆体和硬化浆体的微观孔隙结构及宏观性能,构建了理论模型以评价超期水泥的再生利用效果。研
石墨烯是一种新兴的固体润滑材料,有望满足以微/纳机电系统为代表的精密微动部件对润滑材料的超薄、低摩擦、高导热性、导电性以及环境友好性等特殊需求。目前,关于石墨烯润滑性能的研究还未能充分解释石墨烯的高强度和低耐磨性之间的巨大差异。同时,研究重点多集中在石墨烯本身,在原子尺度探究石墨烯涂层对基底磨损的抑制机理对深入理解石墨烯涂层的润滑特性和评估构件的使役状态亦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基底和石墨烯的界面结合强
引气剂(AEA)通过向混凝土中引入细小的、均匀分布的气泡,可以早期改善拌合物的工作性、后期提高混凝土抗冻性等诸多性能,被作为常用外加剂广泛应用于混凝土中。通常认为引气剂致使表面张力的降低是引气行为的基础,然而仅仅通过表面张力分析引气机理、评价引气能力结果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引气拌合物的固-液-气三相结构影响因素多且复杂,具体的引气过程与机理一直未得到很好的揭示。因此,研究气泡在水泥浆体中形成和发展过
以燃料为冷源对来流空气进行冷却的预冷组合发动机为高超声速飞行提供了新的推进思路。在可以投入实际应用之前,这类发动机依然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预冷发动机众多的循环方案虽然为高速推进提供了更多的选项,然而,当前对预冷家族缺乏系统性地研究,而对不同循环方案碎片化的分析使得对整个发动机家族难免产生不一致,甚至矛盾的认识。其次,作为预冷空气的热沉来源,燃料所能提供的冷源极其有限,因此为实现冷源的高效
地球陆地拥有超过50%的崎岖地形,而四足机器人能以最好的静稳定性及较低的复杂度快速通过。高危或者非结构化环境中的运输传送、侦查救援、星球探测等任务对足式机器人的高速高灵活性具有现实而迫切的需求。而足式机器人拥有典型的高冗余度多支链、拓扑结构实时动态变换的传动机构;且高速运动中极短的足-地接触时间、极大的着地冲击及强非线性运动耦合为足式机器人动步态运动带来更高挑战。反观自然界中的猎豹拥有柔韧的脊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