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不同地貌类型春季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5468529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贵州省19个气象站近36年(1980-2015年)春季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日照时数及平均相对风速等数据,首先采用聚类分析法将该地区进行地貌类型分区处理,即根据地貌切割程度,在各气象站区域内确定其地貌类型并进行数字化,然后再按气象区域各地貌类型的百分比,借助SPSS软件经过Q型统聚类分析将整个贵州省分为四个地貌类型区(深切割岩溶区、浅切割岩溶区、深切割非喀斯特区、浅切割非喀斯特区),然后选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分析、相关性分析、M-K突变检验分析和R/S分析等气候诊断方法,对贵州省春季不同地貌类型区各个气象要素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以及未来变化趋势进行系统的研究,进而深入了解近36年来贵州省春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结论主要如下:(1)通过贵州省不同地貌各个气象要素进行线性趋势分析,得到春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增温速率在浅切割非喀斯特区最大(0.294、0.390、0.288℃/10a),浅切割岩溶区最小(0.032、0.048、0.070℃/10a);深切割岩溶区的平均相对湿度的减小速率最大,为-1.028%/10a,而浅切割非喀斯特区最小值为-0.448%/10a;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平均相对风速在深切割非喀斯特区呈上升趋势,增加速率最大(20.679mm/10a、11.262h/10a、0.180m/s/10a),在其他地貌基本呈减少趋势,最大减小速率分别为-11.850mm/10a、-3.401h/10a、-0.065m/s/10a。全省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相对风速呈递减趋势,其他气象要素呈上升趋势。浅切割非喀斯特区的春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增加速率和平均值都最大,而年均降水量最小,深切割非喀斯特区则刚好相反,气温增加速率偏低和平均值最小,而年均降水量最大且以最大速率递增,另外浅切割非喀斯特区的日照时数和平均相对风速也是最小的。浅切割岩溶区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相对较高(仅次于浅切割非喀斯特区),其日照时数最为充足,高达306.02h,是其他地貌类型区的1.79-2.398倍,浅切割岩溶区的平均相对风速也最大为2.18m/s,平均相对湿度与其他地貌区相差不大。深切割岩溶区的各个气象要素平均值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气象值在四个地貌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总体来看,贵州省春季气候呈暖干化趋势,浅切割岩溶区(主要以贵阳、毕节、黔西、独山、威宁、盘县、兴义为代表)的气候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更加明显。(2)空间变化分析得到:贵州省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特征总体上是一致的,主要表现为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变化特征,日照时数则相反,呈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趋势,平均相对湿度表现为西低东高的趋势,平均相对风速则相反,即呈西高东低的趋势;相对湿度变化率从南向北递减,即在南部地区变化趋势较为明显。在空间倾向率上,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变化率从南向北,从东至西递减,即在南部上升最为明显。降水量的变化率从东至西呈先递减后上升的趋势,从地貌类型上看,只有深切割非喀斯特区的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其他三个地貌均呈下降趋势。相对湿度变化率从南向北递减,即在南部地区变化趋势较为明显,以罗甸县最为典型;日照时数的变化率从南向北,从东至西递增,即在西部上升最为明显,盘县的倾向率最高;平均相对风速变化率中间高四周低,即在中部地区变化趋势较为显著,以贵阳市最为典型,深切割非喀斯特区的风速呈上升趋势,其他三个地貌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浅切割非喀斯特区平均相对风速的下降速率最快。(3)突变分析发现:贵州省春季最低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在各个地貌(深切割岩溶区、浅切割岩溶区、深切割非喀斯特区、浅切割非喀斯特区)均未发生突变,而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相对风速在一些地貌区类型区有突变现象。平均气温在浅切割非喀斯特区2001年左右发生突变,出现从低温到高温的突变现象。最高气温和平均相对风速在深切割岩溶区存在突变,分别在1999年和2010年出现从高值到低值的突变现象。在全省范围内,近36年贵州省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在1999年可能发生突变,即出现从高值到低值的突变现象,且统计上相对比较显著。平均相对湿度在2001年可能发生突变,即出现从高值到低值的突变现象,且突变情况较为显著。另外,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平均相对风速突变不明显。(4)R/S分析发现,各个气候要素在各个地貌类型区未来均呈持续化的变化(Hurst值范围为0.506-0.973)。即: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将呈上升的趋势,而平均相对湿度将呈下降的趋势。各地貌各气候要素气候变化的持续性存在明显差异,未来一段时间里深切割岩溶区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上升趋势的可能性比浅切割岩溶区要强,而浅切割岩溶区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平均相对风速增加或降低趋势的可能性比深切割岩溶区要大。浅切割非喀斯特区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上升趋势的可能性比深切割非喀斯特区要强,而深切割非喀斯特区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平均相对风速上升或增加趋势的可能性比浅切割非喀斯特区要大。
其他文献
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很脆弱,自尊心很强,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他们的教育和管理让家长和教师费心、伤神。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尤其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跟得上、做得好。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
水是生命的起源,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都离不开水资源,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水循环系统将受到影响,因此,水资源脆弱性问题已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亟需解决的问题,对贵州省气候时空变化下引起区域水资源脆弱性的评价分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喀斯特地区贵州省为研究对象,利用威宁、贵阳等31个站点2001—2018年气象日值数据,基于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累积距平法,对2001—2
近年来,喀斯特地貌下的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受到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规划难度大幅度提升,为了研究贵州省高坡苗族乡规划的策略方法,本文分析了2019年该乡遥感数据,借助田野调查与访谈法,“源-汇”景观格局分析、AHP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得出高坡苗族乡的人文景观格局与生态景观格局,并在Arc GIS软件中综合分析乡村景观格局规划策略,选取石门村为试点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结果表明:(1)在高
土壤侵蚀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其导致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土壤退化、降低土壤的生产能力。21世纪以来,影响侵蚀发生的降雨和植被变化趋势如何,土壤侵蚀是增加还是减少,未来的变化趋势如何等尚不清楚。此外,土壤含有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储量,在计算有机碳过程中忽略土壤侵蚀,会错误的认为有机碳侵蚀是由于呼吸作用。因此我们评估了基于土壤侵蚀的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
目的分析陶工尘肺Ⅰ期患者胸部CT影像特征,为陶工尘肺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1月受理的某卫浴企业陶工尘肺Ⅰ期患者35例,均为男性,年龄范围为40~60岁,平均(49.9±4.0)岁。对CT影像上病灶特点、分布及合并症征象运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CT峰值采用计量资料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
老字号根植于城市的发展变迁之中,通常蕴含着光辉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和一代人的记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老字号品牌传播因对使用新媒体传播的意识不足、忽略新媒体内容建设、新媒体受众维护缺失等问题陷入困局。本文立足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背景,通过对114家辽宁省中华老字号和辽宁省老字号的研究,分析辽宁省老字号品牌传播陷入困局的原因,并为之分析出切实可行的突围路径。
中国西南喀斯特是全球三大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最集中、喀斯特发育最强烈的地区,以滇、黔、桂三省区为主。滇黔桂地区降水丰沛,但基岩透水性强,导致地表水资源缺乏,土壤水分是该区域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子。由于其特殊的地质结构,该区域地形起伏大,土层浅薄且土被不连续,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强,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然而,目前滇黔桂地区土壤水分空间格局和时间变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仍不明晰。因此,本文首
溶解性无机碳(DIC)是流域内碳迁移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流中DIC的运输具有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意义。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场所,特别是碳源汇能力较强的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生态系统,其碳迁移情况受到更多关注。为了更准确、全面地了解喀斯特地区水库的DIC变化特征,认识其影响因素,研究选取了典型喀斯特高原地区深水型水库平寨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1月(冬季)、5月(春季)、7月
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具有极其重要的突出普遍价值,由于其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以及夏季暴雨洪水的发生,其境内洪水肆虐,且因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植被被大面积破坏以及大量的土壤流失,这也将加速土层本就相对较薄弱的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进程。根据收集的施秉境内黄洲河流域2014~2018的降雨数据,分析流域年内月平均降雨量的变化情况、短历时最大降雨量的变化情况以及次雨洪过程的变化趋势。根据在黄洲河流
本文以稀土掺杂Ln2Sn2O7(Ln=La,Gd,Y),Ln2Zr2O7(Ln=La,Gd,Y)以及Sr3P4O13等三种复合氧化物上转换发光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分子网络凝胶法和共沉淀法作为合成方法,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和上转换荧光光谱(UPL)等多种表征手段对制备样品的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和发光性能等进行研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