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农林下种植生产经营方式选择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4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业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新时代生态建设过程中,林业经济发展的客体开始逐步转移,由林木本身扩展到林下部分,由此衍生的“林下经济”成为林业经济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和实现国家“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在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数据统计来看,全国超过三分之一林农选择了林下种植模式作为林下经济发展的方式。可见,林下种植已成为林下经济产业中最为重要的发展模式。但是,林下种植目前却出现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林农作为林下种植的主体,理清林农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与机制,对于破解林下种植发展困局,提高林下种植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基于不同需求偏好下的多目标生产行为,从利润最大化程度、劳动力投入最小化、风险规避程度和自我社会价值实现目标四个维度对林农进行类型划分,利用聚类分析法将林农划分为生存压力型林农、利润追逐型林农和社会价值兼顾型林农,并归纳出各种类型林农的特征。林农是林下种植生产经营决策的行为主体。林农类型的划分是构建林农林下种植行为决策分析框架的前提和基础。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行为决策理论和农户行为决策理论的解读,本文推导出林农选择行为符合“生产目标—约束条件—行为选择”的路径。在此分析框架下林农从事林下种植的行为过程包括生产环节与经营环节两方面。其中,生产环节具有先导作用。首先林农做出种植品种和种植规模的行为选择,然后基于先导行为决策结果,相应做出经营行为决策。因此,林农林下种植生产经营方式选择的影响机制是一个以生产方式选择系统为基础的二阶段影响机制。在林农生产方式选择的约束条件方面,本文以行为决策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为基础,从林下种植品种选择和林下种植规模选择两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得出影响林农对生产方式进行选择的内生个体特征因素和外生环境因素;在林农经营方式选择的影响机制方面,本文通过一次性博弈和重复博弈模型推导出林农经营方式选择的形成过程,并进一步利用交易费用原理刻画出林农经营方式不同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本文以云南省实地调研数据为样本,对调研区域林农林下种植行为进行统计分析,描述出不同类型林农的特征,验证了本文关于林农类型划分的理论依据。同时,本文利用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对影响林农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并筛选出两个环节中影响林农选择决策的显著性因素,从而验证实证结果与前文林农林下种植生产经营方式选择路径的契合性。最后,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本文根据不同类型林农的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林下种植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1)不同需求偏好下的多目标生产行为是对林农进行类型划分的基础。林农行为的多目标性可以从利润最大化程度、劳动力投入最小化、风险规避程度和自我社会价值实现目标四个维度进行衡量和描述,并由此可将林农划分为生存压力型林农、利润追逐型林农和社会价值兼顾型林农。(2)林农林下种植生产经营方式的选择行为包括生产方式选择和经营方式选择两个重要方面,且生产方式选择是基础;同时,林农林下种植生产经营方式的选择遵循“生产目标—约束条件—方式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3)各类型林农生产经营方式选择及影响因素如下:(1)生存压力型林农:生产方式选择以普通经济价值作物种植为主,主要受内部特征中的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影响;经营方式选择以个体经营为主,主要受交易主体因素和交易客体因素影响。(2)利润追逐型林农:生产方式选择为多元化林下种植模式下普通经济作物配合高经济价值作物混合种植,主要受外部环境特征中的市场、资金和技术因素影响;经营方式主要以合作经营为主,受交易客体特征因素和非制度环境因素的影响。(3)社会价值兼顾型林农:生产方式以多种类的高经济价值作物种植为主,主要影响因素包含外部环境特征中的市场、资金和技术因素和内部特征中的心理因素;经营方式主要以合作经营为主,除了受市场、资金和技术因素的影响之外,这类型林农受制度环境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
其他文献
<正>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智慧养老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9073”养老模式(即90%的人居家养老,7%的人社区养老,3%的人养老院养老)下,无论养老机构、社区还是老人家庭都越来越需要科技手段和智能智慧化的产品让老人生活得更好。在老人遇到异常情况需要得到及时帮助时,报警技术和产品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对老人异常情况进行感知、探测并及时发出预警或报警信息的技术和产品将得到越来越广
期刊
胚胎着床和蜕膜化对于妊娠建立非常重要,子宫内膜接受态异常会导致胚胎着床失败,蜕膜化障碍会造成胚胎过度侵入及反复性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褪黑素,作为一种主要由松果体合成并分泌的激素,具有节律控制、抗氧化以及免疫调节等功能。除在松果体合成褪黑素以外,5-羟色胺-N-乙酰基转移酶(Serotonin N-acetyl transferase,AANAT)作为褪黑素合成的关键酶,在小鼠早期妊娠子宫中大量表达
学位
多重耐药病原菌的广泛传播,导致临床可用抗生素的数量大大降低,而针对这些耐药菌的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速度似乎赶不上耐药性形成的速度。黏菌素被认为是阻挡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多种染色体基因突变被报道与黏菌素的高水平耐药有关,更不幸的是,由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的水平传播已在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中被发现。而针对这些病原菌的有限治疗选择最终导致更低的治愈率和更高的死亡率。除此之外,黏菌素
学位
天然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防御机制,可以识别并清除病原微生物和外源物质,而病原微生物在与机体博弈过程中,通过逃避宿主免疫系统识别与作用引发宿主疾病。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CSFV可以抑制天然免疫反应,在
学位
<正>信任感是家园顺畅沟通的基础和保障。中途接班的班级中,由于家长适应了原班长的工作风格和习惯,接触到新班长后,当新班长的班级管理方式和家园沟通方式与原班长不同时,就可能会影响家园沟通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家长与新班长之间信任感的建立。由于幼儿园整体工作安排的需要,中途接班并成为班长,在幼儿园中普遍存在。因此,研究中途接班班长如何与家长建立信任感,对于构建融合共通的家园关系、促进亲师顺畅沟通、达成共同
期刊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不同年龄、性别及品种的猪均可发病,危害程度高,引起的经济损失大,严重困扰养猪业的发展。自噬在病毒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其帮助细胞在多种应激情况下存活,如营养或生长因子缺乏、活性
学位
分析了聚丙烯行业现状、应用及其发展前景,介绍了现有四种成熟的气相法制聚丙烯工艺,并对其生产利弊进行分析,得出Spherizone工艺在生产高抗冲聚丙烯产品时有明显优势。重点介绍了Spherizone工艺的反应机制及工艺描述,其独特的多区循环反应器可以满足未来聚丙烯行业发展需求。
期刊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传染病。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牛羊养殖规模的不断增长,且在各地区间频繁调运,导致我国人间和畜间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畜牧业发展和人类公共卫生安全。布鲁氏菌分子致病机制是布鲁氏菌病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ATP依赖蛋白酶Lon和Clp P与多种致病病原菌的毒力密切相关,但在布鲁氏菌中这些蛋白酶的功能尚未研究清楚。通过对布鲁氏菌ATP依赖
学位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感染猪引起以出血综合征和免疫抑制为主要特征的烈性传染病,严重危害猪群健康。目前,尚缺乏治疗CSF的有效药物,我国防控CSF的方法主要是疫苗免疫。然而,在免疫选择的压力下,CSFV已经进化出多种策略逃避宿主免疫应答,并在免疫猪群中持续感染或导致CSF暴发。尽管已有
学位
当前,临床上细菌异质性耐药现象越来越普遍,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异质性耐药以及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异质性耐药。异质性耐药菌由于难以鉴别,以及其在选择压力下容易演变成耐药菌群,往往导致临床上治疗失败。沙门菌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每年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病例高达8030万,给公共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氟喹诺酮类,尤其是环丙沙星是治疗沙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