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南凹陷东、西洼新生代构造差异特征及成因机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c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南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中部,夹持于黄骅坳陷与渤中坳陷之间。新生代以来在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汇聚碰撞背景下,经历了多性质、多方向、多期次的复杂构造运动,导致沙南凹陷东、西洼构造差异特征明显。此外,多年的油气勘探历程显示沙南凹陷东、西洼油气富集差异明显,而构造是制约油气聚集的重要因素,目前对于沙南凹陷东、西洼构造差异演化及成因机制缺乏系统性研究与总结,进一步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因此,本论文综合运用地震、地质等资料,对沙南凹陷东、西洼新生代的构造特征及差异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动力学背景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探讨了沙南凹陷东、西洼新生代构造差异演化的成因机制。基于地震资料的精细解剖,揭示了沙南凹陷东、西洼新生代结构特征及其差异性。沙南凹陷主要发育NW向、NNE向、NE(NEE)向和近EW向四组断裂体系,具有伸展、走滑双重性质,NW向和NNE向伸展断裂是东、西洼的主要控凹断裂,近EW向伸展断裂是凹陷内部的控带断裂。受近南北向构造脊分割,沙南凹陷被划分为东洼和西洼,其中,东洼受NW向沙东断层控制整体呈现单断式结构,受断裂分段性影响东洼内发育3个小次洼,洼陷内发育伸展构造样式和伸展—走滑构造样式;西洼主要受NW向沙南断层和NNE向沙西走滑断层斜交控制形成3个小次洼,整体平面上表现为斜交式结构类型,剖面上呈南北向复式半地堑结构特征,洼陷内发育伸展构造样式、伸展—走滑构造样式和走滑构造样式。基于断层活动速率、平衡剖面和地层迁移特征,分析了沙南凹陷东、西洼的差异演化过程。孔店组至沙四段沉积期,沙南凹陷继承前新生代构造格局呈东、西两个洼陷,受不同的NW向断层活动控制处于初始裂陷阶段,东、西洼内均发育多个呈NW向展布的沉积中心;沙三段沉积期,凹陷发生强烈裂陷,西洼内NNE向断层开始活动,与NW向断层共同组成斜交式结构控沉,内部受近EW向断层分带形成多个沉积中心,东洼受NW向断层持续活动呈单断式结构,沉积中心向北迁移,整体上凹陷内部发育大量NE(NEE)、近EW向次级断裂;沙一、二段至东营组沉积期,裂陷强度减弱,东、西洼继承上一期构造格局,西洼沉积中心向南迁移,东洼大规模接受沉积,整体上凹陷内部近EW向断层活动性加强,NW向断层活动性减弱;馆陶组沉积期以来,沙南凹陷进入裂后拗陷阶段,断层基本不再活动,地层披覆于凹陷与凸起之上,后期受构造再活化影响在西洼发育一系列雁列式展布的NE向次级断裂。结合区域动力学背景,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揭示沙南凹陷东、西洼差异演化的成因机制。古新世至始新世早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NNW俯冲速率降低,印度板块快速汇聚,造成深部地幔向东流动,加之郯庐断裂的左旋走滑,沙南凹陷乃至渤海湾盆地进入初始裂陷阶段,先存NW向断层复活控制沙南凹陷初始裂陷;始新世中期,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改变,深部地幔活动加剧,郯庐断裂由左旋走滑变为右旋走滑,进入强裂陷阶段,沙南凹陷内NNE同向沙西走滑断层开始活动导致西洼NNE向和NW向斜交式洼陷形成,东洼持续NW向裂陷;晚始新世至渐新世,太平洋板块持续俯冲,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主体碰撞结束,深部地幔活动减弱,郯庐断裂右旋走滑,凹陷持续断陷,裂陷强度有所降低且东洼强度大于西洼;新近纪以来,受热沉降的影响,研究区进入整体拗陷阶段。
其他文献
随着勘探技术的进步及勘探程度的提高,大部分油田已进入勘探开发的中晚期阶段,各类隐蔽油气藏成为了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体沉积日益受到勘探专家的广泛关注。但由于这类沉积体内部叠置复杂,自身相变快,受取心资料少的限制,对其造成砂体分布规律及砂体连通特征的认识不清,为油气勘探及注采开发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本论文以济阳坳陷的东营凹陷盐22区块沙四上亚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体沉积为研究对
学位
盆1井西凹陷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生烃凹陷,其周缘已相继发现了5个油气田,油气富集层系从石炭系至白垩系均有发育。该区印支—燕山期断裂活动对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及储层砂体的平面分布均有影响且疑似具有走滑断裂性质,急需开展针对盆1井西凹陷及周缘的断裂特征、成因机理、断层封闭性的系统研究,明确断裂尤其走滑断裂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建立油气成藏模式。依托盆1井西凹陷及周缘丰富的钻试和地震资料,开展断裂属
学位
构造转换带是调节两侧断层构造变形守恒产生的一种构造,在转换带发育过程中,构造应力场可能会因板块运动或岩浆活动等因素而发生改变,转换带的发育演化也会因而改变,因此,研究构造应力场变化对研究转换带发育演化及成因机制具有理论意义。本文依据应力场变化,提出了一种构造转换带新的分类方法:伸展(挤压)型转换带(由走滑作用形成,以伸展或挤压的构造形式,调节走滑作用);走滑型转换带(由不均衡伸展/挤压作用形成,以
学位
含油气盆地埋藏过程中,地质流体-岩石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持续发生,矿物的成岩蚀变和烃类的裂解演化在后续埋藏过程中实现再平衡,影响着油气和储层质量演化。但是,深层油气藏中“烃-水-岩”体系相互作用机理仍不明确,制约了深层油气勘探开发。论文以济阳坳陷古近系深层砂岩油气藏为对象,通过显微荧光观察,明确油气藏中矿物成岩蚀变和油气演化作用特征及其组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毛细管和黄金管开展储层介质环境约束下
学位
顺北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北部,南北介于塔中隆起和塔北隆起之间,东西处于阿瓦提坳陷与满加尔坳陷之间。本文通过地震剖面精细解释、构造物理模拟等方法对该区走滑断裂特征、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基础上,利用“野外-地震-岩心-测井”四位一体的方法综合识别走滑断层结构,多方式分析断裂带内各结构单元的特征,并通过成岩胶结作用评价断层封闭性。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顺北地区走滑断层具有垂向上分层、横向上分段、
学位
本文以东营凹陷北带盐家-永安地区沙四上亚段七、八砂组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综合运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常规压汞、流体包裹体、主微量/稀土元素、碳氧同位素等测试手段和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物源体系控制下的储层特征差异性和不同岩相背景下的储层特征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对两大背景下的储层物性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明确何种背景下的储层非均质性(物性与含油性)更为
学位
山东东部近海地区地处华北和扬子板块的结合处,地理位置特殊。在早白垩世青山期该地区岩浆活动频繁。其火山岩的形成、演化及分布规律与山东东部近海日青威盆地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本文以盆地周缘剖面出露的青山群火山岩内的熔融包裹体为研究对象,以包裹体原位微区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全岩的岩相学以及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对山东东部近海地区白垩系青山群火山岩中的熔融包裹体进行系统研究。笔者在灵山岛地区
学位
片钠铝石是一种属斜方晶系、含水、含钠和铝的碳酸盐矿物,是一种主要的固碳矿物,储集岩中片钠铝石的碳捕获量可占总固碳量的42.2%-90.1%。世界范围内片钠铝石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亚洲,赋存地层主要包括白垩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第三纪,且大多分布在1000-2200m的中浅层地层中。我国的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南部、海拉尔盆地、苏北盆地等多个盆地均发现了片钠铝石。我国的片钠铝石主要分布于下白垩系的
学位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碱湖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碱湖,但研究区风城组岩石类型多样,盐类矿物类型复杂,埋藏深度大,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变化,且前人学者在研究过程多采用全岩分析测试手段,因此对风城组碱湖成因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在通过利用岩心观察、岩石薄片分析、X-衍射分析、XRF扫描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等分析测试方法和手段,厘清研究区碱湖沉积特征、盐类矿物类型及组合特征的基础上,再通过微区元
学位
针对反辐射导弹抗诱偏射频仿真试验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的有源诱偏信号模拟方法,为试验中电磁环境构建提供技术支撑。首先从有源诱偏系统的典型应用方式出发,构建了反辐射导弹抗诱偏射频仿真试验框架,梳理了仿真试验流程,分析了典型有源诱偏系统和被保护雷达间时序关系,重点以交替导前诱偏方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基于FPGA的射频仿真信号环境模拟方法。通过对基于FPGA的DDS实现原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Ma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