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蒂姆·温顿小说的西澳绘图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sheng_7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蒂姆·温顿从20世纪下半叶一直活跃文坛至今,他不仅在澳大利亚颇负盛名,在世界文坛也享有盛誉。作为一名高产的作家,温顿创作了大量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剧本以及儿童小说。他的作品一经问世大都会引起文学评论家的注意,他曾四次获得澳大利亚最重要的文学奖——迈尔斯·弗兰克林奖。温顿的多部作品都以西澳小镇为背景都是西澳大利亚小镇。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三部温顿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浅滩》《天眼》《土乐》,探讨温顿西澳文学绘图的三种方式及其文学绘图的重要意义。文学绘图这一重要概念是由美国文学空间研究领军学者罗伯特·塔利(Robert T.Tally Jr.)提出,融合了空间、地理和制图等理论。塔利认为所有写作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文学绘图的形式。在以文学绘图理论为基础的指导下,本研究发现温顿通过绘制西澳的特色自然地图,多元文化地图以及内转向认知地图,致力于为自身、西澳乃至澳大利亚在各自更大集体中绘制主体性的位置。本文主要由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节主要包括四个小节的内容:蒂姆·温顿及其作品介绍;文献综述;理论框架;论文的创新性。第二章讨论温顿的西澳自然绘图。温顿在《浅滩》中从“看”和“走”两个视角描绘了安吉勒斯小镇的全貌地图与路线图;在《天眼》中绘制了以奥特为第一视角的家乡班克赛的路线图;在《土乐》中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勾勒了从白点到加冕湾的全貌地图。这三部作品采用多种人称视角和不同地图为读者描绘了温顿心目中真实与想象并存的西澳自然地图。第三章分析温顿的西澳多元文化绘图。温顿在《浅滩》中聚焦捕鲸文化的发展史,在《天眼》中侧重嬉皮士文化的积极影响,在《土乐》中呈现种族和解和物种间的和解文化,正是这些多元文化构成了西澳文化的独特性。第四章探讨了温顿的西澳内转向认知绘图。《浅滩》中昆尼是小镇上抵抗捕鲸主流,拥有觉醒意识的第一人,她的形象代表着西澳认知内转向绘图的开始;《天眼》中奥特虽然只是一个孩童,但是他却拥有超过姐姐、母亲以及牧师的领悟,他的形象代表着西澳认知内转向绘图的进步;《土乐》中乔治亚和卢都与白点渐渐疏远,并且先后到达加冕湾,他们将加冕湾视为自己的归属地,这两者的形象代表着西澳认知内转向绘图的完成。第五章探析了西澳文学绘图对于温顿自身定位和身份建构的重要性,温顿个人的文学绘图对温顿所在的更大集体也具有重要作用:其为西澳群体在澳大利亚的存在,为澳大利亚在这个全球化世界的存在都提供了借鉴意义。最后一章是对论文的整体概括和总结,指出用文学绘图视角解读蒂姆·温顿作品的可行性与创新性。本文通过分析温顿三部作品中的自然绘图、文化绘图和认知内转向绘图,深入探讨了他的西澳文学绘图。通过特色自然绘图,温顿生动地描绘自己所生活,所感知的小镇,力求再现西澳人民生活的自然环境。温顿的多元文化绘图为作者、西澳群体以及澳大利亚找到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提供了途径。认知内转向绘图则可以帮助温顿,西澳,以及澳大利亚克服在更大范围中的错位以及存在的焦虑。这些都使温顿成为最具“澳大利亚性”作家的代表之一。
其他文献
学位
20世纪三十年代,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电信重建计划的启动,电信的民用化开始稳步发展。在此背景下,一批以传播电信知识为己任的电信类报刊杂志陆续出现。1933年11月16日,位于上海的《申报》报馆创办了《申报·电信特刊》。特刊于每月1日、16日出版,1937年8月1日停刊,共刊出90期。《申报·电信特刊》以“电信公开”为办刊宗旨,借助《申报》强大的影响力,进行了广泛的知识传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信特刊
学位
作为群众路线在新时代的华丽转身,网络群众路线始终是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所在。政务新媒体是新时代党和政府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政务微信作为政务新媒体平台之一,在政务信息公开的同时也代表着政府形象,映射出政府的舆论引导能力与公共服务功能,是政府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的重要桥梁。政务微信为党在网络群众路线实践中提供新渠道与新载体,促进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创新,同时切实增强了群众工作的即时性与时效性。基于
学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出版活动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特殊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福建博物院馆藏红色出版图书——《火线上的一年》,从文物本身认识苏区红色出版的实际情况,体现红色出版物鲜明的战斗性、革命性和建设性,对考察苏区红色出版的价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拉尔夫·埃里森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美国小说家之一,他在其作品中深入探讨了非裔美国人的身份建构问题。与主要聚焦于种族压迫的第一代黑人作家不同,埃里森在他的小说中以更加平和的笔触记叙了在二十世纪严峻的种族形势下非裔美国黑人艰难的生存处境。埃里森通过细致描绘非裔美国人的求学经历、工作和生活的画卷,让隐匿在背后的身份问题浮出水面。尽管国内外对于埃里森的研究已成系统,学术成果包括精神分析、存在主义、文化身份
学位
本文是一篇英译汉翻译项目报告,翻译文本节选自澳大利亚作家彼得·凯里的小说《漫漫回家路》(A Long Way from Home)第一部分第八至十三章。该小说背景设置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澳大利亚,主要讲述主人公蒂奇·鲍勃斯(Titch Bobs)和妻子艾琳·鲍勃斯(Irene Bobs)以及他们的朋友威利·巴赫胡伯(Willie Bachhuber)参加一场汽车拉力赛时,发现了澳大利亚土著人被掩盖的
学位
该报告材料节选自作家彼得·凯里的小说《漫漫回家路》。该小说探讨了澳大利亚社会的种族问题,讲述澳大利亚土著“被偷走的一代”的历史创伤,是彼得·凯里又一次构建澳大利亚民族身份的尝试。小说以瑞德克斯汽车接力赛为背景,描述不同时代的人对自由和身份的追求。小说语言轻松而又严肃,具有喜剧色彩和讽刺意味。该文本为通俗小说,小说情节引人入胜,为增强小说可读性,笔者最终选择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作为指导。本次翻译
学位
本文是基于澳大利亚自由作家、播客奥利弗·吉所著的《直播巴黎行》所撰写而成的翻译实践报告。译者选取了本书序言和第一章进行翻译。在对外交流火热的当下,通过对游记文本这一在国内并未广泛传播的体裁进行翻译与分析,希望能给从事于游记文本翻译的译者带来一些启示。译者基于彼得·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充分考虑到游记文本的特点,以语义翻译理论和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采用多样的翻译技巧(如重复、增译、减译、词性转换、语
学位
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践文本选自美国畅销作家克里斯汀·汉娜(Kristin Hannah)最新力作《风从四方来》(The Four Winds)。原作以美国大萧条时期为写作背景,当时得克萨斯州的农民们在干旱与沙尘暴肆虐下与自然进行着绝望之战,一切都在消失殆尽。小说中脆弱而又迷惘的女主公最终也离开了自己深爱的土地,加入西迁队伍,在苦难中不断探索自我,不断成长。笔者翻译此书,一方面意在展现小说
学位
《中国青年》周刊作为中共党团中央领导下重要的思想文化宣传阵地,是大革命时期出版的既久又杰出的革命报刊。在引导青年做革命运动的路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力图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视角分析《中国青年》周刊是如何将革命宣传话语嵌入青年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家庭生活及职业生活;如何重新形塑青年的精神结构、生活方式及行为模式;如何在革命语境中建构青年形象及引领青年文化,进而构建符合社会期待及满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