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bar基因水稻向普通野生稻的基因漂流研究

来源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n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 1994 年我国获得世界首例转基因水稻以来,水稻基因工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获得了一批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转基因水稻。但是由于国际贸易和安全性评估数据尚不完善,因而转基因水稻并没有批准商业化生产,个别材料进入了生产性试验,整体仍停留在环境释放阶段,转基因水稻的环境安全性问题及其争论已成为其商业化应用的瓶颈。普通野生稻是水稻育种和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由于人为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国多数普通野生稻原生境已遭到破坏,自然居群大量丧失,普通野生稻已经被列为我国二级保护的渐危种。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具有相同基因组,和转基因水稻之间存在发生基因漂流的可能性。因此,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评估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对普通野生稻影响的生态安全性评估。本文从两个方面研究了转bar基因水稻向普通野生稻的基因漂流,为评估转基因水稻田间推广后所产生的生态安全问题提供重要参数。 首先,以转bar基因粳型水稻品种B2为花粉供体,以普通野生稻作为花粉受体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转基因水稻向普通野生稻的基因漂流频率及最大距离。结果表明,转bar因水稻向普通野生稻的基因漂流频率在花粉源与野生稻近距离种植(0 m)时,测得的基因漂流频率最大,其中玻利维亚普通野生稻为50.207%,高州普通野生稻为16.857%,玻利维亚普通野生稻高于高州普通野生稻,且不同距离上的基因漂流频率始终是玻利维亚普通野生稻大于高州普通野生稻;转bar基因水稻向高州普通野生稻最远的基因漂流距离达200 m,向玻利维亚普通野生稻最远的基因漂流距离达250 m。两种材料都是随着距离的增加,漂流频率有降低的趋势。 其次,以B2为花粉供体,不同居群的普通野生稻为花粉受体,包括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广西来宾普通野生稻、广西桂平普通野生稻、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江西东乡普通野生稻和马来西亚普通野生稻,在小范围试验地研究转bar基因水稻向不同居群普通野生稻基因漂流频率。结果表明,转基因向高州普通野生稻的基因漂流频率最高,达13.846%,向东乡普通野生稻基因漂流频率最低,为2.222%,其他均介于4%~11%之间,分别为元江普通野生稻5.769%、桂平野生稻10.267%、来宾普通野生稻10.448%和马来西亚普通野生稻4.22%。
其他文献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叶片的早衰导致光合作用下降,从而影响棉花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棉花的早衰可能与其非正常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有关,细胞程序性死亡是生物体在基因调控下的主动的死亡过程,与生物发育、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密切相关。本研究以棉花品种山农丰抗6号为材料,探讨子叶衰老过程中细胞程序性死亡进程及其相关基因,分析子叶衰老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与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关系,获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棉花子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是人类重要的营养源泉。本研究以来自我国不同生态类型及从国外引进的37份大豆栽培种为材料,对37份材料的27个表型性状进行了性状变异、典范相关和聚类分析,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37份材料进行RAPD分析,从分子水平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并进一步探讨用遗传相似系数与遗传距离确定不同品种遗传差异的一致性程度,进而为大豆育种和遗传改良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 1.不同
多效唑(Multi—Effects Triazole,MET)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延缓物质,可控制水稻(Oryza sativa L.)秧苗徒长,提高IAA氧化酶活性,降低内源IAA水平,影响外源IAA对水稻秧苗的生长
Aim: To define the role of enzymes involved in glutathione metabolism in 6-hydroxydopamine (6-OHDA)-induced glutathione alteration in primary cultured astrocyte
Autophagy is a major cellular pathway for the degradation of long-lived proteins and cytoplasmic organelles in eukaryotic cells. A large number of intracellular
随着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功,大豆已成为少数几个没有大规模利用杂种优势的主要作物之一,其主要原因是没有适于杂交种生产的不育系。自从1993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孙寰等发现世界上第一个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以来,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迅速发展,但是对不育的分子机理的研究报道尚属空白。分子标记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是由荷兰科学家Z
试验于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在福建三明市烟草公司试验基地进行,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吸烟与健康研究中心和安徽农业大学数字农业实验室完成该试验品质指标测定及数据分析。试验以烤烟CB—1(翠碧一号)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变黄末期烟叶变黄程度及定色前期稳温点两项烘烤调控技术对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内在化学成分及香味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一、变黄末期烟叶变黄程度对烟叶品质的影响1在烟叶烘烤过程中,变黄末
Aim: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 rat anti-mouse CC-chemokine receptor-3 (CCR3) monoclonal antibody (CCR3 mAb) on airway eosinophilia and mucus overproduction in
近年来,世界各国更加强调牧草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重要性。因为营养价值的评定是进行经济饲养的桥梁。只有了解牧草的营养价值才能预测家畜的生产性能,进而有效的、经济的发
Aim: To evaluate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related species of Lycium samples. Methods: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fingerprinting and 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