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解放区报告文学研究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wjw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报告文学无疑是一种有着特殊地位的文体。它在20世纪30年代才传入中国,但却在传入后的短短几年间迅速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于抗战时期在解放区发展到了顶峰,呈现出了“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创作局面,作家们响应党的号召,深入战斗前线对于当时人民的斗争和生活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尤其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后,旧社会的苦难与作家的内心描写不再是创作的重点,作家们将创作视角转向了对于解放区人民的新生活,涌现出了诸如《田保霖》等政治意义大于文学意义的名篇。这些作品对于日后解放区乃至建国后相当长时间的文学创作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从这次会议以后,文艺同政治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是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也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当外部条件转变之后,却没能及时调整,导致了文学作品在长时间内艺术性的缺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本文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抗战时期解放区报告文学的创作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分析。主要包括抗战时期报告文学救亡主题的产生和发展,解放区报告文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所体现出来的特色,抗战时期解放区报告文学取得的成就与局限,本文重点分析的是抗战时期解放区报告文学在思想和艺术上的特色。在思想的分析中主要侧重从它所体现出来的救亡、民主和平等思想几方面来分析和论述;在艺术特色上主要侧重从它所采用的形式,语言的质朴和抒情方式上进行分析和论述。最后对本文进行综合性的概述。本文通过对抗战时期解放区报告文学发展的历史环境,它在思想和艺术上表现的特色,以及它所取得的成就与局限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使读者对解放区报告文学创作潮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并填补学界从未对抗战时期解放区报告能学进行系统全面论述的空白。
其他文献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以宗教为媒介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开启了中、欧两大文明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接触。在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砥砺的过程中,西方的耶稣会士与中方的文人成
出现于清朝中叶的长篇章回体公案小说《施公案》,较之于明末繁荣一时的短篇公案小说集,可谓结构庞大。从嘉庆三年(1798年)成书的97回本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一续再续,竟至
宋元小说话本是由“小说”伎艺转化而来的书面通俗文学,保存了口头文艺的诸多特点,其中韵散结合的叙事模式最为显著。话本通篇以散叙语言讲述故事为主,穿插诗、词、赋赞、对
《说文解字》中“仁”有三种解释:一,从人,从二。徐铉认为:“仁者兼爱(同时爱别人),故从二。”二,从千从心。徐灏《段注笺》:“千心为仁,即取博爱之意。”三,古文仁或从尸。
陆机、陆云兄弟是西晋政坛、文坛的重要人物,有着广泛的政治与文化影响。探寻两人与相关人物的社会交往,对于认识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学与文化发展面貌,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加入WTO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是在一个国家内部封闭地进行,而是要融入世界经济整体之中来进行调整。产业转移现
本文以海岩小说的思想性和现实性为切入点,研究大众化文学和公民意识的关系。海岩小说成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大众化文学文本创作的成功。海岩顺应时代需求,开创了大众
蔡襄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农学家,也是一个关心民瘼、情深意密的诗人。他一生写诗420余首,其中古体诗约103首,近体诗约320首。关于他的诗歌创作,近年来的探讨论析只
本文是對李善《文選注》中所引《左傳》材料的研究。正文分為四大部分:一、徵引體例與引《左傳》統計。首先對《左傳》情況做一簡要介紹;其次是對李注徵引《左傳》的體例進行分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新时代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我们应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