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venn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宜的土壤耕作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调节土壤水分、温度、空气和养分,提高土壤供水供肥的能力;作物的产量来源于光合同化产物的积累,良好的光合性能是作物高产的关键;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作物光合生理特性的差异,可以直观了解不同耕作措施的增产效应的差别。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田,设置了4种耕作方式:深松耕(DT)、免耕(NT)、旋耕(RT)和翻耕(PT),观测了不同耕作方式处理下不同生育时期玉米的叶面积指数(LAI)、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净
其他文献
利用雄性不育杂交制种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光温敏雄性不育作为细胞质雄性不育和细胞核雄性不育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不仅可以通过广泛的恢复系来筛选强优势组合,而且可以通过异地穿梭育种实现“一系两用”,简化育种程序、降低生产成本。目前油菜光温敏雄性不育已经在实践上取得初步成功,湘杂油5号、赣两优2号等两系杂交油菜的推广应用,说明其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但是有关光温敏雄性不育机理的基础研
学位
陕西关中平原是典型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玉米秸秆还田后种植小麦是作物秸秆管理的主要方式。以优化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小麦养分管理,实现作物增产和肥料增效为目标,本文采用尼龙网袋与15N同位素交叉标记法,设置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不施氮和施氮两个处理,研究还田秸秆的氮释放及对土壤供氮和小麦氮吸收的影响。同时,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同的氮肥用量(0、84、168、252和336kg N/hm2)水平,
学位
氮素和硫素均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矿质营养元素,其在作物生长发育、生理生化功能以及产量品质形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探明陕西关中地区氮肥和硫肥对冬小麦产量、氮硫吸收转运及利用的影响,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6月在陕西省杨凌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灌溉试验站进行试验。以冬小麦小偃22为供试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单因素硫肥试验)和中心点旋转组合设计(氮硫互作试验),通过连续两年的大田试验,研究
学位
提高小麦的氮效率对于保持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提高小麦的氮效率,除加强氮肥的科学施用和管理外,通过选用氮高效的小麦品种也是一个重要的有效途径。不同基因型小麦在氮效率方面具有明显差异,然而,其差异机理并不清楚。揭示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差异的内在机理对选育氮高效小麦品种,最终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良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土培盆栽试验,设置了低氮(不施氮)和高氮(0.3gN/kg土)两个
学位
渭北旱塬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产区,有着悠久的小麦生产历史,年均降雨量500-600mm,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旱地。在近几十年的生产中,由于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导致土壤板结,降低了土壤地力水平,直接影响作物生产能力,同时由于施用过量,化肥利用率普遍较低。与此同时,有机肥施用不足的问题不仅造成了大量闲置资源的浪费,甚至导致局地环境污染。针对目前在施肥实践中存在的重视化肥忽视有机肥、长期大量施用化
学位
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引起的重要的世界性病害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且相对独立的小麦条锈病流行区,主要在西北、西南、黄淮海等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大流行年份可致小麦减产20-30%,特大流行年份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国内外生产实践表明,培育和种植抗病小麦品种是控制条锈病最有效、经济、环保的方法(Line and Chen199
学位
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引起的世界性病害,可造成小麦产量的巨大损失。研究表明,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为经济、有效且环保的策略。但是由于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品种抗病基因单一和条锈菌毒性变异频繁,品种抗病性很容易被新的毒性小种克服,因此,挖掘和利用新的抗病基因势在必行。由于栽培品种本身所拥有的抗条锈病基因存在局限
学位
目的:2012—2013年在陕西三原县(水地)和永寿县(旱地)进行土壤扩蓄增容肥应用效果试验,研究了土壤扩蓄增容肥对小麦的产量效应、扩蓄增容效应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土壤扩蓄增容肥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设置水地、旱地两个试验区域,两个区域均为土壤扩蓄增容肥处理和常规施肥对照的对比试验,以登峰168(水地)和中麦175(旱地)为供试材料,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对基本苗、冬前群体和个体、拔节
学位
HMW-GS是影响小麦食品加工品质最为重要的因素。簇毛麦1V染色体上存在着HMW-GS丰富的等位基因变异。为了将簇毛麦1V染色体上的HMW-GS基因转入小麦,中国春-簇毛麦整臂互补易位系T1DL1VS前人已成功创制。将易位染色体T1DL1VS转入优良的小麦品种中去,选育可在生产上直接利用的优良强筋小麦新品种,对于小麦品质育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论如下:1.本实验利用已开发的簇毛麦1VS染色体臂特
学位
通过田间试验,对比3个超高产品种与3个普通高产玉米品种在生长不同阶段的植株形态、光合生理特征、光合产物、叶面积指数、冠层结构及产量构成因素,对于不同玉米品种的光合特性和群体结构进行分析,阐明玉米植株形态、光合特性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为玉米高产品种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从玉米的整个生育期看来,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生物量超高产品种豫玉22、先玉335、先玉696显著高于秦龙11、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