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对苯醌二亚胺交替共聚物的金属配合物催化法合成

来源 :新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qi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聚苯胺有一系列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但是因为其溶解性能差的原因,聚苯胺好多潜在的应用价值受到了限制。所以聚苯胺的改性研究掀起了材料化学界的热潮。苯胺类的共聚改性可以改变聚苯胺包括溶解性在内的一些性能。目前,聚苯胺的改性合成方法主要是电化学氧化或化学氧化法,但这两种合成方法难以控制分子之间的连接位点,生成的共聚物均为无规共聚物。基于此思路,Yamamoto等以二价镍配合物为催化剂,通过卤素取代苯格氏试剂与N,N′-二氯对苯醌二亚胺缩合制备了类聚苯胺结构的共聚物和模型小分子化合物。本论文以二价镍配合物为催化剂,以对苯醌二亚胺和2,5-二甲基-N,N’-对苯醌二亚胺为主单体,合成了苯胺与3,4-乙撑二氧噻吩(EDOT)、烷氧基苯和烷基苯的一系列新型苯胺类衍生物的交替共聚物。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红外(IR)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对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凝胶渗透色谱(GPC)、循环伏安(CV)等基本性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金属配合物催化法,合成苯胺与EDOT的交替共聚物。共聚时间长短对聚合物的性能影响不大,催化剂量的多少与共聚物的产率成反比。此类新型苯胺类衍生共聚物的溶解性较本征态聚苯胺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共聚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在417nm左右,在TFA中共聚物约在500nm处出现吸收峰,红移程度较大。在DMF溶剂中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的数量级在105以上。其共聚物的产率也较高(55.5%)。2用金属配合物催化法合成了对苯醌二亚胺与烷氧基苯的六种交替共聚物,此类共聚物因为长烷氧基链的位阻效应,其产率较低。由紫外可见光谱图可以看出,此类共聚物在三氟乙酸溶液中发生了较大程度的红移,说明在质子酸当中发生了掺杂。同时,从XRD中可以看出,该系列的交替共聚物的结构有较好的规整性。所得本征态的共聚物均不导电。对苯醌二亚胺与烷氧基苯共聚物在四氢呋喃溶液中的数均分子量比较低,在104下。3采用二价镍配合物为催化剂,合成苯胺与烷基苯的八种交替共聚物。此类共聚物产率较低(大约36%)。XRD结果表明共聚物的规整性较差。电化学测试表明:2,5-二甲基-N,N’-对苯醌二亚胺系列(PMAN-series)聚合物的氧化峰电位相对于对苯醌二亚胺(PAN-series)聚合物的氧化峰电位要低,可能是当醌环上接入甲基以后,共聚物的氧化还原电位负移,说明甲基的的存在使共聚物主链上的电子云密度增大,从而使其较易被氧化还原。4碘掺杂之后,其电导率提高了5个数量级左右。电化学窗口较掺杂前变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乳腺癌辅助化疗患者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接受辅助化疗的136例乳腺癌患者在化疗第4周期结束后应用改良Kupperman评分表评估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情
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学地理发生了两个向度的变迁,一是文学中心的广泛流布;二是形成了色彩迥然不同的文学区域。这些变迁的文学史意义主要在于扩大了新文学的生存空间和传播领域
对北京“豆汁”样品进行菌种分离,用传统16S rRNA基因测序和RiboPrinter(?) System全自动微生物基因指纹鉴定系统两种方法鉴定。根据商品豆汁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对豆汁传统
为了提高畜禽养殖污水治理工程中前处理的固液分离效果、调节水质水量,减轻后处理工序运行负荷,本文介绍一种前处理新工艺。实践应用表明:CODcr去除率73·9%,SS去除率69·5%,
电视节目是信息传播的窗口,电视专题类节目因其节目时间较长、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选题广泛而为受众所关注。而同期声的运用,则是电视专题类节目实现纪实手法的必然表现形式
我国《商标法》建立了相关制度来保护驰名商标,但是在驰名商标的保护中还有一些突出的问题没有解决,例如驰名商标的商标淡化问题、未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驰名商标与域名、企
近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明确指出,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就是将互联网新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等
报纸
本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立方相AZrO3(A=Pb, Ca)的(001)和(110)表面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了(110)极化表面的不同终结面的原子和电子结构,并结合(001)弱极化面对两类材料各个
四氯合金属酸烷基胺(CnH2n+1NH3)2MX4(M=Cu、Mn、Zn、Co、Ni,X=Cl、Br)(简记CnM)是一种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常常用作相变储热材料,它有很好的实用性。为了拓宽其可能的应用的范围,
目的:改进中药材生产和流通模式。方法:分析中药材生产和流通模式的现状,阐述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改进建议。结果与结论:现行的中药材生产和流通模式,在控制中药材质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