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冬小麦是陕西渭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高低、品质优劣,对稳定该区乃至陕西粮食供需形势具有重大意义。可是该地区降水偏少,加之季节分配错位,致使旱地小麦生产常受到严重危胁。实践表明,选择优良品种及与之相适宜的栽培管理措施,是充分发挥品种潜能,达到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冬小麦品种普冰143,于2004年9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省定委员会审定,这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普通小麦-冰草远缘杂交旱地小麦新品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小麦是陕西渭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高低、品质优劣,对稳定该区乃至陕西粮食供需形势具有重大意义。可是该地区降水偏少,加之季节分配错位,致使旱地小麦生产常受到严重危胁。实践表明,选择优良品种及与之相适宜的栽培管理措施,是充分发挥品种潜能,达到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冬小麦品种普冰143,于2004年9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省定委员会审定,这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普通小麦-冰草远缘杂交旱地小麦新品种,其突出特点是抗旱、抗病、分蘖力强、结实性好、适应性广,品质优良。研究在渭北旱原生态条件下,适宜于该品种
其他文献
冷型小麦在生理生态特性及源库平衡方面表现出若干相对于暖型小麦的优势,因而备受学术界关注,冷型小麦的冷温特性在一些新的种质材料中重现性如何,如何作用于产量的形成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选择18个省内外种植面积较大的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系)为材料,观测分析了供试材料籽粒灌浆期冠层温度分异特征、活性氧代谢和抗性生理特征、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干物质生产、转运和积累特征以及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相关性状。
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也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灌浆时期是小麦粒重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我国北方,小麦灌浆期常常遭受不同程度的土壤和大气干旱,严重影响小麦的灌浆过程,进而限制产量提高。作物高产不仅要求功能叶有较强的光合能力,而且还要求叶片中的光合产物有效地运输分配。小麦叶片光合产物主要以蔗糖的形式存在并向外输出,控制叶片中蔗糖合成的酶是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运转到籽粒中
冬小麦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了检验中秆大穗型冬小麦品种(系)在旱肥地上的适应性和生产潜力,给生产上选定兼顾产量最高、品质最好的品种与种植密度的最佳组合,本试验以高秆中穗型小麦品种晋麦47(CK)及3个中秆大穗型品种(系)为材料,在旱地高肥条件下,系统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旨在为旱地小麦育种创新和实现旱肥地中秆大穗型品种(系)高产、优质
小豆既是医食同源的重要食物,又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还是传统的出口创汇作物,更是贫困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潜力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日趋突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小豆作物生产备受重视,产业的竞争力初露端倪。因此,探讨小豆生育特性,提高产量和品质成为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是发展特色农业,搞活农村经济,加速农村农民脱贫致富
针对当前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白色污染”问题,为了有效解决地膜残留污染问题、合理应用覆盖栽培技术,本研究在渭北旱塬通过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生育期、休闲期和全年覆盖3个时间覆盖生物降解膜、液态地膜和普通塑料地膜3种不同类型地膜,对冬小麦不同覆膜处理0-200cm土壤含水量空间-时间分布、土壤养分、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连续2年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 3种覆膜均具有较好的蓄水保
本研究在渭北旱塬通过设置不同厩肥和秸秆还田梯度,以该区种植冬小麦为指示作物,连续2年定位研究了有机培肥对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施用有机肥料对涵养土壤水分有良好的作用。拔节期各有机培肥处理0~1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对照。2007~2008年秸秆还田量9000 kg/hm~2处理0~1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平均值较对照高1.17%,其它处理与对照
采用高产品种是获取玉米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干物质生产、转运和分配是影响产量的重要过程。本试验选用6个玉米杂交种(陕单8806,陕单602,陕单604,陕单605,登海601,京单28),采用75 000株/ha的密度大田种植,调查了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光合特征参数、籽粒灌浆速率等生理参数,以阐述不同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依照产量水平,将6个玉米品种可分为三个
基于调亏灌溉技术,把调亏灌溉和合理施肥结合起来,研究调亏灌溉条件下作物水氮高效利用,是实现节水、节肥,提高作物水氮利用效率,推进我国西北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冬小麦小偃22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氮肥水平和11个水分亏缺处理,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调亏灌溉和氮营养对冬小麦的生长、产量及其构成要素、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氮吸收的影响,探讨小麦生长的水分亏缺敏感期和合理施氮量。主要结论如下:(1)
陕西地处北方冬麦区,关中地区和渭北旱塬又为其主要的冬小麦种植地区,研究关中地区和渭北旱塬自解放以来冬小麦品种更替中的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以及部分生理生化特性,从而为品种进一步品种选育提供广泛资料,同时对指导小麦生产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研究选取自解放初期至今关中地区和渭北旱塬的各个时期的主栽品种,采用田间试验、盆栽试验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方法,对两地小麦品种更替中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以及抗旱性进行研究,研
将秸秆覆盖与畦灌相结合进行研究,可为冬小麦保墒畦灌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2006年10月~2007年6月,在陕西杨凌五星村小麦种植田进行试验。试验设置2cm、20cm、50cm等3种不同的秸秆长度、300kg/667m2、600kg/667m2、900kg/667m2等3种不同的覆盖量进行组合共9个玉米秸秆覆盖处理,以不覆盖秸秆为对照。试验在冬小麦播种后尚未出土前覆盖秸秆,之后定期测定并在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