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关中地区灾荒种类繁多,灾荒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在所有灾荒事件中,由旱灾直接造成的饥荒不仅数量上最多,而且程度最深,影响最为深远。但旱灾与饥荒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作为社会问题的大饥荒除了看似由旱灾等自然灾害直接引发之外,势必深受社会因子的强大作用,而具体到每个时间段、每个府州县都有哪些特殊的社会因子?其作用如何发挥?对于旱荒关系的形成的影响如何?这是文章主要试图探究的问题。文章选取明清两朝关中地区30多个州县的旱荒事件为研究主体,主要运用关中地区保存较为完善的地方志文献,同时辅以关中地区官员文集和诗歌笔记等地方性古文献资料,采取定量与定性、明清关中总体与分时段分区域个案分析相结合,重点突出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试图细致深入地探讨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各府州县旱灾发生后,社会性的普遍大饥荒是如何形成并扩展的。文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中的相关概念和时空范围,接着对明清时期关中地区旱荒关系研究学术史做了整理回顾,提出了本文所尝试的灾荒关系研究对当前灾荒史研究的推进作用。最后介绍了文章主要探讨的问题思路和运用的相关文献。第一章从总体上介绍了明清时期关中地区灾荒与环境。这里撇去了传统研究路径中简单笼统地介绍区域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而是紧扣明清时期关中地区与灾荒紧密相关的环境要素,先从文献中整理出灾荒总况,再从与旱荒关系联系紧密的水利、仓储、饥民个体在灾荒中的真实生活等三方面介绍了这一时期关中总体的灾荒环境,这为后文的个案分析奠定了社会环境基础。第二章对明清关中地区所有饥荒事件搜集整理,将造成饥荒的自然灾害分类,并比较了各类致荒灾害因子的比例。接着分时段分别统计明清时期旱灾的发生频次、饥荒频次、旱荒频次,比较了旱灾同比其他灾害形成饥荒的可能性大小。另外,研究中还讨论了蝗灾与旱荒,霜雪冻与旱荒多灾并发的情况。定量统计表明的旱荒关系必然有其弊病,文章在第三章又从灾害区分析框架对旱荒关系开展进一步细致探究。在灾害区分析中,对比了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常态下农业发展格局和旱荒极端状态下灾害区分布格局,该分析为文章后面几章选取个案区域提供了依据。第四、五、六、七章分别列举各一个旱荒实例进行个案分析。第四章选取明成弘时代西安府日显疲弱的仓储,对比了成化末年大旱荒和弘治一朝相对较轻的旱灾,分析后者的小灾如何酿成大荒。这个案例也通过分析国家备荒仓储之空乏,呈现了隐藏在明朝成弘之治民物殷盛背后这一短暂“盛世”的另一番面相。第五章选取明崇祯年间关中东北部流贼动乱对旱荒关系形成的影响。关中东北部同州、耀州两地因与陕北战乱区相近,流贼动荡冲突较大,农业生产脆弱性高,在崇祯之前就已持续的干旱到了崇祯一朝大规模爆发,饥荒顺势而起,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天灾,实际更大程度上是人祸。第六章选取清康熙中期西安府大旱荒,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特征即是清朝荒政尚处于摸索形成阶段,自中央到地方政府赈济出现的各种弊政最终导致了西安府大面积的饥荒。第七章里,同治、光绪两朝同州府社会动乱不断,以声势浩大的陕甘回民起义爆发为主,同州府在清末同治、光绪两朝旱灾不断的自然背景下,惨遭一场兵荒交织的历史灾荒。其中同治一朝旱灾不断,但旱情略轻,光绪初年旱情骤然加重,源于同治年间就广泛存在的地区性社会动荡和西北边境军事动乱,这使得同州府在光绪初年旱灾发生前,就存在极高的社会脆弱性,持续不断的社会动乱在天灾侵袭下,最终酿成了亘古奇荒。最后是结语部分。文章通过细致的定量分析得出旱灾在导致明清时期关中地区饥荒灾害因素中的确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然而具体分析了四个区域个案之后,进一步得出旱灾只是诱发社会饥荒的灾害因子,而真正导致饥荒大范围爆发并不断扩展的因素存在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因子之中,并且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内有着各自特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