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与非隔震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和震后通行能力分析

来源 :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garet9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属于地震多发的国家,桥梁作为交通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生损坏或倒塌容易造成交通中断,直接影响到灾区震后救援工作开展,故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易损性研究倍受重视。针对常见的混凝土连续梁桥,本文首先提出转角延性比作为桥墩的损伤指标,并与现有的损伤指标作对比,再分别建立了Ⅲ类和Ⅱ类场地下考虑了桩土作用的梁桥隔震与非隔震数值分析模型,并对一座实桥的桥墩缩尺模型进行拟静力试验。接着选取数十条符合场地条件的不同强度地震波,结合数值模型实现非线性时程分析,得到连续梁桥的地震易损性曲线。进一步结合提出的“平均损伤水平值”计算公式,分析了震后梁桥的车辆通行能力,得到不同地震强度下每小时的具体通行车辆数。最后基于震后通行能力曲线,提出“场地隔震量”指标,分析不同场地类型对梁桥震后通行能力的影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首先,系统地介绍了桥梁地震易损性曲线的建立方法以及桥墩和支座损伤指标的量化方法,并基于桥墩的弯矩转角曲线提出了转角延性比指标,定义了四种破坏状态。接着基于桥梁体系的地震易损性曲线,结合破坏超越概率和不同损伤级别所对应的损伤预期值,提出了改进的不同地震动强度下桥梁的平均损伤水平值,进而求出桥梁震后通行能力曲线。其次,基于所提出的“转角延性比”和现有的“位移延性比”、“墩顶漂移率”三种桥墩损伤指标对比,考虑墩底固结和桩土作用两种不同建模情况,分别建立了某连续梁桥采用隔震与非隔震支座时的数值分析模型。以50条符合Ⅲ类场地的地震波作为模型的激励,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得到桥墩和支座的地震响应,以此建立地震易损性曲线。并结合改进的“平均损伤水平值”公式,分析了震后该连续梁桥的车辆通行能力,以此来验证所提出“转角延性比”指标的合理性,以及震后通行能力公式的实用性。然后,结合一座实际混凝土连续梁桥,制作了3个1:8比例的桥墩缩尺模型,通过拟静力试验测试模型的耗能性能,进而量化“转角延性比”指标下桥墩的各种破坏状态,并与Open Sees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从而使得基于“转角延性比”得到的地震易损性曲线更符合实际情况。最后,建立Ⅱ类场地情况下实际梁桥的隔震与非隔震分析模型,并基于试验和数值“转角延性比”指标值建立地震易损性曲线,对比分析了试验结果和有限元计算结果,探讨了采用隔震支座的有效性。接着提出“场地隔震量”概念,以此对比研究Ⅱ类和Ⅲ类不同场地效应对连续梁桥震后通行能力的影响。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但大多数地区经济的发展模式仍然是以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增长方式为主,其导致的问题是能源消耗巨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显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规律。为了能合理地配置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经济增长转移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轨道上来。现如今,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为了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低的环
为解决医疗问答系统精准度不高和深层语义匹配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融合TF-IDF、BERT和DSSM的问答模型(TIBD-QA)。在妈妈网中抓取儿童病护理的相关数据,构建了儿童病护理问答数据集ChildQA,使用DSSM算法解决人工特征转换效率低的问题;利用BERT中的多头注意力机制使模型可以关注不同方面的信息,使得到的上下文信息更加准确。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ChildQA数据集和WebQA
交叉口作为路网的瓶颈,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路网的通行状况。为解决交叉口左转车辆的通行问题,采用设置左转待行区已成为各大城市解决交通拥堵的主要措施。与常规交叉口相比,左转待行区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减小了车辆的延误和排队长度,但同时引发了二次停车问题。探究左转待行区设置原理和车辆运行状态,分析交叉口设置左转待行区后车辆停车率的变化特性,综合考虑车辆平均延误和平均停车率,进行信号配时优化,是本文研究的重
城市河湖清淤产生的大量底泥,由于有机质含量高、污染物成分复杂、工程性状差,其处理技术一直以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针对四种不同液限的天然河湖污染底泥,以水泥、磷石膏为固化剂进行固化试验,并对固化后底泥进行了物理-化学指标测定、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微观试验,分析河湖污染底泥固化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固化强度作用机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一)对固化底泥的应力-应变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航天飞行器搭载的是价格昂贵的科学仪器以及搜集数据的设备,飞行器在着陆时会和星球表面发生碰撞,腿式着陆器中的主缓冲系统里有缓冲吸能结构,它吸收能量的效果决定了飞行器里的设备是否能够得到保护,所以着陆腿中的缓冲吸能结构的耐撞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腿式着陆器的缓冲吸能结构一般采用薄壁金属管结构或者铝蜂窝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有强度高、重量轻的缓冲吸能结构,实现飞行器的轻量化。金属三维点阵结构的
生土材料是当今建筑学界的热点,具有就地取材、节约能源、造价低廉、舒适宜居等特点,符合当今世界环保和节能的主体,顺应国家所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极受欢迎的建筑材料。目前国内和国外都有对生土建筑所进行的研究和应用,且未来仍将继续拓展生土材料更深更广的研究空间与应用空间。“长板椽筑”是一种流传于闽东山区独特的传统夯筑技法。本文选取宁德市古田、屏南等地具有代表性的闽东传统民居为例,从营造方式与
尽管国内外学者关于地震作用下斜交梁桥主梁与相邻结构之间的碰撞效应影响已经开展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是目前斜交梁桥碰撞效应的研究大多是针对远场地震动的,针对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斜交梁桥碰撞效应的研究较少。近断层地震所包含的区别于远场地震动的脉冲效应、上盘场地效应等特性可能会对断层附近的斜交梁桥造成与抗震设计规范所预测的不同危害。因此,本论文运用显式动力分析方法建立简支斜交梁桥模型,通过数值模拟与正交分析
农业废弃生物质是农村地区最主要且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可再生能源。农业废弃生物质体量大,价格便宜,通过一定技术能实现生产和利用过程较低的CO2排放,并且加大对农业废弃生物质利用的投资能减少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但是若农业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不恰当,例如直接燃烧,则会造成的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因此如何实现农业废弃生物质高效绿色的利用和妥善的处理是值得研究的课题。首先,本研究基于能量梯级利用原则提出了一种生物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科技进步,既有老旧办公建筑的空间环境逐渐难以满足使用者的更高需求。经过对长沙地区的走访和调查,笔者发现所调研的既有办公建筑大多设计建设使用于二十世纪末,较低的舒适度与较高的能耗已很难能符合如今社会节能要求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国自从“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项发展规划中,愈发明确建筑的节能性和绿色化发展目标,这是目前建筑及相关行业新的研究方向。本文
在钢箱梁桥的受压翼缘、钢箱拱、钢塔以及钢管结构中,为防止板件的失稳,需采用加劲肋对其刚度进行加强。当结构压力较大时,往往采用比板肋刚度更大的T形加劲肋进行设计,进而也导致其稳定性能问题更加突出。目前国内外学者对T形肋加劲板受压稳定性能的研究较少,为了在钢桥设计中合理应用T形肋加劲板进行设计,本文采用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T形肋加劲板的受压局部稳定性能及其计算方法进行研究。考虑T形肋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