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和影像学研究及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中miR-155的表达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fy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章(第一节)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何时能取得满意疗效?目的比较行单节段或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的整体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80°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并确定单节段PSO治疗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11月于我院行单节段或双节段PSO治疗的55例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影像学测量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截骨角(osteotomized vertebra angle,OVA)、GK、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及股骨倾斜角(femoral obliquity angle,F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用于评估临床结果。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融合节段数。比较单节段和双节段PSO组之间术前影像学参数、临床评分以及术后影像学参数和临床评分的改善情况。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确定用于选择单节段PSO的术前影像学参数的最佳阈值。结果纳入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9.7±20.2)个月(范围为24-120个月)。34例患者行单节段PSO,21例患者行双节段PSO。单节段和双节段PSO组术后LL、OVA、GK、PT、SS、SVA及FOA均获得显著改善(P<0.05)。单节段PSO组术前GK、OVA、SVA及FOA显著小于双节段PSO组,而术前LL和SS显著大于双节段PSO组(P<0.05)。双节段PSO组术后具有显著更大的LL、OVA、PT、SS、FOA、GK及SVA的矫正(P<0.05)。选择单节段PSO的术前影像学参数最佳阈值为:GK<94°、SVA<18.0 cm和LL<18°。两组术后VAS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P<0.05),ODI评分在单节段PSO组获得显著改善(P<0.05)。两组术前ODI、VAS评分以及术后ODI、VAS评分的改善均无显著差异(P>0.05)。双节段PSO组的手术时间更长、出血量更多、手术融合节段更多(P<0.05)。结论和单节段PSO相比,双节段PSO尽管可获得更大的影像学矫正,但出血量更多,手术时间更长。对于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GK≥80°),单节段PSO适用于GK<94°、SVA<18.0 cm及LL<18°的患者。该研究结果有助于确定何时可行风险相对较小的单节段PSO治疗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第二章(第二节)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术后理想矢状面形态研究目的探讨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术后影像学参数和临床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并确定术后两年以上随访时的理想矢状面形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行单节段PSO治疗的100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影像学测量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截骨角、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C7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C2-SVA、脊柱骶骨角(spinosacral angle,SSA)、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脊柱骨盆角(spinopelvic angle,SPA)及整体后凸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巴氏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用于评估临床结果。ODI<20被认为具有良好的临床结果。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术后影像学参数与临床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构建基于末次随访时ODI评分的临床相关影像学参数预测模型,并确定术后理想矢状面形态。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用于确定末次随访时ODI评分的主要影像学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92例男性和8例女性患者,年龄为(34.7±9.5)岁(范围为17-63岁),随访时间为(38.6±17.5)个月(范围为24-120个月)。末次随访时PT和TPA均与ODI及BASDA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SS、SSA及SPA与OD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BASDAI评分与SPA呈显著负相关(P<0.05)。建立的基于ODI评分的临床相关影像学参数预测回归模型为:PT=0.147×ODI+21.185,r2=0.061;SSA=-0.111×ODI+110.043,r2=0.041;TPA=0.145×ODI+18.562,r2=0.052;SPA=-0.177×ODI+155.520,r2=0.052。当ODI<20时,PT<24.1°,SSA>107.8°,TPA<21.5°,SPA>152.0°。PT是末次随访时ODI评分的主要影像学影响因素(P<0.05)。结论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行单节段PSO后至少两年随访时的理想矢状面形态是PT<24°,SSA>108°,TPA<22°及SPA>152°。实现以上重建目标有助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ODI<20)。第三章(第一节)强直性脊柱炎隐匿性Andersson损害:一种脊柱X线平片上难以识别的破坏性损害目的Andersson损害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中并不罕见,X线摄片是诊断Andersson损害常用的影像学检查。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存在一些Andersson损害,它们难以通过X线平片识别。本研究提出隐匿性Andersson损害的概念,并探究隐匿性Andersson损害的发生率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9年11月我院496例AS住院患者。最终纳入满足以下两项标准的AS合并Andersson损害患者以探究隐匿性Andersson损害:(1)有术前全脊柱X线平片;(2)有术前全脊柱CT和/或MRI。隐匿性Andersson损害定义为X线平片上难以识别,但可以在CT和/或MRI上识别的Andersson损害。可识别Andersson损害定义为X线平片上即可识别的Andersson损害。广泛性Andersson损害定义为累及整个椎间盘-椎体交界区或贯穿椎体的Andersson损害。结果纳入92例年龄为(44.4±10.1)岁的AS伴Andersson损害患者探讨隐匿性Andersson损害,其中23例合并隐匿性Andersson损害。15处广泛性Andersson损害是隐匿性的,可识别Andersson损害中的广泛性Andersson损害比例显著高于隐匿性Andersson损害中的广泛性Andersson损害比例(P<0.001)。X线平片上溶骨性破坏伴反应性硬化、受累椎间盘-椎体功能单位或椎体的角状后凸、Andersson损害邻近椎间隙因前纵韧带骨化而导致的骨桥形成以及椎间隙高度异常在隐匿性Andersson损害中的比例显著低于其在可识别Andersson损害中的比例(P<0.05)。结论AS合并Andersson损害患者中隐匿性Andersson损害的发生率为25%。隐匿性Andersson损害表现为更为细微的影像学变化。隐匿性Andersson损害不应忽视,尤其是对于广泛性隐匿性Andersson损害;因为广泛性Andersson损害可能会严重破坏脊柱稳定性。第四章(第一节)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中mi R-155的表达研究目的比较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和脊柱骨折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mi R-155的表达水平,探究mi R-155在AS患者BM-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表达及mi R-155是否与AS患者BM-M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增强有关。方法纳入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10例AS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及10例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对照组)。髂后上棘穿刺抽取骨髓,采用全骨髓贴壁改良法分离培养BM-MSCs。成骨诱导AS患者和脊柱骨折患者的BM-MSCs。诱导第21天,应用茜素红染色检测BM-MSCs成骨分化能力。提取BM-MSCs及其成骨诱导分化中的RNA,行RT-q PCR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mi R-155的表达水平。结果成骨诱导第7天,AS组ALP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脊柱骨折组(P<0.05),成骨诱导第21天,AS患者BM-MSCs的茜素红染色面积及强度明显大于脊柱骨折患者。AS患者与脊柱骨折患者BM-MSCs诱导第0、7、14天时,mi R-155的表达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AS患者的BM-MSCs具有更强的成骨分化能力。AS患者BM-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mi R-155无显著异常表达,AS患者BM-M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增强可能与mi R-155无关。
其他文献
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脏是第一个出现的器官,它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对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心肌细胞富含大量的线粒体,它们提供充足的能量从而维持心脏时时刻刻高强度的收缩。随着这些年对心脏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线粒体的功能和能量代谢在心肌细胞成熟和心脏发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与出生后的心肌细胞相比,人们对胚胎期心肌细胞线粒体和代谢的了解仍十分匮乏。根据现有的一些相关报道,我
煤焦油加热炉是悬浮床加氢装置的组成部分。竖直U型炉管和横管跑道型炉管是煤焦油加热炉中的重要部件,煤焦油中携带的催化剂颗粒会对两种结构不同的炉管管壁造成冲蚀,煤焦油的受热不均等情况会导致炉管结焦。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两种类型炉管内部的冲蚀以及传热结焦问题进行研究,对煤焦油加热炉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FLUENT软件,基于Mixture-DPM双向耦合模型开
乙烯裂解炉是乙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耗能设备。在裂解管炉的工业应用中,通过在炉管内加入扭曲片,将管内流动由平推流转为旋转流,增大了切向速度的同时加强了流体对管壁的冲刷作用,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本文在现有扭曲片的基础上设计了不同的开口结构,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选用RNG k-e湍流模型模拟炉管内部的流动,对比分析了不同扭曲片结构管道内的纵向涡结构、阻力系数、努塞尔数、综合传热系数及速度矢量场与温度梯度场耦
近年来,电磁学、光学领域关于超构材料、超表面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人工设计组成超材料的亚波长结构单元,可以使超材料在宏观上出现自然界中材料不存在的参数分布,例如各向异性的材料常数,负介电常数,负磁导率等。声波波动方程和电磁波波动方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样可以通过设计亚波长声学结构单元,获得具有特殊参数分布的声学超构材料,使其具有负弹性模量,负质量密度等。这种构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材料参数分布的方
电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能够高效和高选择性地驱动化学转化,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可以通过改变电极电势,优化电解液、和电极修饰等多种手段调控。电化学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推动了高效绿色的化合物制备,获得了学术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含氮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生物医药分子中,一直是化学研究热点。此外,烯烃作为一种廉价易得的原料,在电化学反应中获得广泛应用,因此,本文首先综述了烯烃在电化学反应中
旋风分离器作为流化床反应器的核心部件,广泛应用在石油、石化等大型工业过程中。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由于冲击磨损、制造缺陷等原因会导致旋风分离器漏气现象的发生,将会造成分离效率显著降低、压力损失明显增大等性能的变化,极大地影响工业生产。目前,无论采用实验手段还是模拟方法对旋风分离器的研究大部分只停留在正常操作状态下,而忽略了事故状态下旋风分离器的性能特性和流动特性变化情况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在基于已有的
一氧化碳(CO)是较为便宜且来源丰富的碳一资源之一,CO的羰基化反应是目前制备羰基化合物最常用的方法。其中,以过渡金属作为催化剂的羰基化反应作为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伴随着我国化学制造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升级,具有较高原子经济性的羰基化反应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CO在相对温和条件下进行羰基化合成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就是如何构建高效催化体系。本论文围绕CO羰基化合成某些化
现代社会高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传统化石燃料由于其不可再生性,以及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不能满足人类未来发展需求,开发低成本、可持续和高效率的能源资源迫在眉睫。氢气由于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与环保性,在如今众多的新型能源中脱颖而出,成为化石燃料的理想替代品。电解水技术能够生产含碳量为零、可再生且纯度高的氢气,因此在可再生能源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电解水过程中的阳极析氧反应由于复杂的四电子转
流化床中颗粒动力学行为的测量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在流化床内颗粒浓度测量方面,光纤探针和压差传感器应用最为广泛。前者属于侵入式测量,后者是一种非侵入式的。本研究选用两种不同类型的光纤探针,即瑞士MSE Meili AG公司的Labasys-100颗粒浓度速度测量仪和中科院过程所开发的PC-6M颗粒浓度测量仪,对两种典型流态下(快速床和鼓泡床)的颗粒浓度结果与压差传感器(压差法)进行系统对比,以期定量
牙周炎是由菌斑微生物引发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患病率高,影响全球近50%成年人,在我国成年人群中的患病率超过70%,是成年人失牙的主要原因,还会对全身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例如,牙周炎可能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并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然而这两种疾病之间关系的机制仍有待进一步阐明。近期研究表明,牙周炎可导致肠道菌群改变,而肠道菌群与血糖调节关系紧密,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对糖代谢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