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表演本土化研究——从“演员的矛盾”讨论说起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r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话剧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一统天下的状况引起了中国话剧人的普遍质疑,1956年外国戏剧同行对中国话剧缺乏民族风格的批判和中国戏曲西传的启示更使得中国话剧界开始转向民族戏曲的学习和借鉴,并同时将目光投向西方表现派演剧体系。在这种“期待视野”下,朱光潜对狄德罗演剧观的介绍引起了一场热烈的美学、社会学讨论。围绕着这场讨论,参与者对各自的观点进行了整合,借助狄德罗及其他表现派戏剧家对中国话剧表演理论一元化的状况提出挑战,还有人主张话剧艺术的本土化应该着重继承民族戏曲传统,在话剧表演中大胆充分地利用戏曲形式,或学习戏曲的美学原则。   在表演艺术的理论与实践中,有表现和体验两大流派。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表现派把表演看成是可以受演员理智控制的已经设计好了的情感传达过程,表演就是精心构思、体现范本、不断重复的过程,而体验派强调演员的感情与角色的感情高度一致并相互融合,排除理智的干扰和监督。中国话剧是在民族危机之际诞生和发展的,对救亡和启蒙的迫切要求使得中国话剧选择了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表演观念为主要创作方法。20世纪20年代以后,斯坦尼体系越来越占据中国话剧界的主流地位。然而在引进西方话剧艺术的历史过程中,表现派的某些精神要素和艺术手法也如春雨润物般扩散开来,沉淀下去,成了现实主义主潮的重要补充成分。另一方面,中国话剧从诞生之初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戏曲的深刻影响,为使“话剧”这一舶来品能更好地在中国大地上扎根,中国戏剧人在话剧本土化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向传统戏曲汲取养分。中国许多优秀话剧演员杰出的性格化创造,实际上是将体验派、表现派与传统戏曲美学结合在一起运用的结果。因此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中国话剧界受制于斯坦尼体系庸俗化接受的困境时,朱光潜关于狄德罗“演员的矛盾”说的译介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中国话剧界对戏剧表演流派多元化借鉴的思考。这次讨论实际上引出了两条线索:一、狄德罗作为表现派体系的奠基人,其演剧理论的引进使中国话剧界重新把目光转向非写实主义的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理论;二、由于西方近代艺术由写实向写意发展的趋势与中国戏曲的写意性特征相通,中国话剧界在探索话剧本土化的过程中,关注传统戏曲表演体系的同时,必然会把目光转向西方现代主义戏剧表演艺术。对这一探索历程的阐述与概括,是本论文的核心内容和预期目的。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2014年2月10日、11日,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副司长钟新明一行赴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调研计量行政审批改革和能源计量中心建设情况。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巡视员郑光辉等陪同调
山东冠鲁建材工业集团通过近几年的长足发展,目前形成拥有独立法人企业18家,国外分公司4家,拥有18个品种、21座石材矿山的综合型现代化企业集团,是全国同行业中的佼佼者,也是
本文旨在分析文学与绘画的关系,阐明文学修养在绘画创作中的影响与作用,以及如何运用所具备的文学修养更好地发挥潜能用于创作。深入把握中国美术的这一特点是解析中国绘画历
二十世纪初以郑振铎为主要成员的文学研究会大力提倡并传播世界文学。他们的影响力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世界文学热潮的出现。彼时中国出现一批世界文学研究爱好者,并于1920--1
挽歌是一种古老的音乐样式,也是一种独特的诗体,唱挽歌还是一种重要的丧葬礼俗。挽歌既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又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学术界已有一些挽
学位
多年来,山东冠鲁建材工业集团视产品质量为企业生命,从2001~2006年间,在国家产品质量抽查中连续六年名列优秀企业前茅.下面列出了2001~2006年全国花岗石、大理石建筑板材监督抽
黄培芳(1779-1859),字子实,又别字香石,号“粤岳山人”,清代嘉道咸年间岭南著名的诗人、学者、教育家、画家,与张维屏、谭敬昭并称“粤东三子”。黄培芳是香山黄氏的第十六世
学位
桐城鲁谼方氏家族是晚清到民国时期一个很重要的文学家族。方氏家族人才辈出,孕育了方宗诚、方培濬、方守彝、方守敦、方孝岳、方令孺、方玮德和舒芜等优秀的作家,他们在古典文
学位
咏物诗是我国古代诗歌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诗歌类型。本文以南朝咏物诗为研究对象,试图梳理出南朝及南朝以前咏物诗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时期咏物诗的创作情况,再进一步对南朝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