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磁共振成像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MRI图像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探讨MRI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准确性。 材料和方法:对30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患者术前行MRI颈动脉管壁检查,采用SIEMENSAvanto1.5TMRI,检查序列包括3DTOF、T1WI、T2WI、T2-TSE及增强TIWI扫描,对引起斑块不稳定的主要成分——纤维帽、脂质坏死核心、斑块内出血、钙化等进行分析,并与CEA手术取出的斑块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MRI检查共发现双侧颈动脉48支粥样硬化斑块,CEA取出31支斑块。MRI诊断斑块内脂质坏死核、斑块内出血、钙化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5%、100%,90.0%、90.0%,96.6%、100%;一致性Kappa系数分别为0.763、0.729、0.783。 结论:MRI对诊断易损斑块内脂质坏死核、纤维帽、斑块内出血、钙化等主要成分具有较高敏感度、特异度,能为临床外科手术方式及内科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第二部分颈动脉斑块脂质坏死核的磁共振定量分析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斑块脂质坏死核的MRI定量测量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探讨MRI定量分析颈动脉斑块脂质坏死核的准确性。 材料和方法:对19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患者术前行MRI颈动脉管壁检查,采用SIEMENSAvanto1.5TMRI,检查序列包括3DTOF、T1WI、T2WI及增强TIWI扫描。在MRI图像和病理组织学切片上分别测量斑块内脂质坏死核心(Lipid-richNecroticCore,LRNC)的大小,按其所占总管壁面积的百分比记录结果,分析两者相关性。 结果:共有151个MRI图像层面和患者的病理组织学区域相匹配,MRI与组织学测得LRNC占总管壁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20.6±9.0%和18.7±9.5%,两者具有强相关性(r=0.69,P<0.001)。19位患者中有症状者12例(近期脑卒中病史6例,短暂性脑缺性发作9例),无症状者7例,有症状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组织学LRNC百分比分别为22.2±5.8%和12.6±10.7%,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MRI能定量测量颈动脉斑块内脂质坏死核,有助于斑块风险性的预测,为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