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影响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46609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发展关系明确,且HBV感染与非肝脏原发肿瘤的预后也存在联系,合并HBV感染的非肝脏原发肿瘤患者一般预后较差。2018年我国大约有8400万人感染HBV,并且食管癌在我国也呈高发状态,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第六。我国以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为其主要病理类型。因此,食管癌合并HBV感染的人数也不在少数。由于早期ESCC的临床表现不明显且尚无敏感便捷的早筛方法,大多数被诊断为ESCC时分期较晚,长期生存率较差。有关其预后的研究较多,但HBV感染对ESCC预后的影响研究较少且报道的结果与其它非肝脏原发肿瘤预后截然相反。目的探索乙型肝炎病毒对ESCC预后的影响,进一步验证ESCC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尝试为探索ESCC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新思路。方法本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符合纳排标准的行ESCC根治术病例,病理分期是严格按照UICC/AJCC第8版食管癌TNM分期划分。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或ELISA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患者分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组(HBV感染)和HBsAg阴性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控制混杂变量组间差异,使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HBV感染对ESCC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分析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独立预后因素的研究。结果总纳入病例数203例,其中HBsAg阳性病例50例(24.6%),两组患者平均OS约38.4个月,中位OS约42.0个月。通过PSM匹配后剩余88例,其中HBsAg阳性病例44例(50.0%),两组患者平均OS约33.6个月,中位OS约32.0个月。HBsAg阳性组患者平均OS约41.4个月,还没到达中位OS;阴性组患者平均OS约23.5个月,中位OS为22.0个月,p=0.00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BsAg阳性组患者的平均OS优于阴性组患者。剔除术前新辅助治疗病例后剩余79例,其中HBsAg阳性病例40例(50.6%),两组患者平均OS约34.3个月,中位OS约33.0个月。HBsAg阳性组患者平均OS为40.5个月,还没到达中ESCC位OS;阴性组患者平均OS是25.3个月,中位OS为22.0个月,p=0.02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BsAg阳性组患者平均OS优于阴性组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05)、术后病理分期(p=0.001)、HBV感染(p=0.002)是预后影响因素。将这三个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后病理分期、HBV感染是ESCC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年龄大于等于61岁的患者比年龄小于61岁患者的平均OS差(HR=1.623,95%confidence interval(CI):1.184-2.225,p=0.003);术后病理分期 Ⅱ期、Ⅲ-Ⅳ期较0-Ⅰ期患者的平均OS差(p=0.001),但Ⅱ期和Ⅲ-Ⅳ期患者的平均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6);HBsAg阳性组患者比阴性组患者具有更好的平均OS(HR=0.408,95%CI:0.216-0.769,p=0.006)。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是食管鳞状细胞癌根治术后的预后潜在保护性因素。年龄大于等于61岁和术后病理Ⅱ-Ⅳ期可能是食管鳞状细胞癌根治术后的预后不良因素。
其他文献
[背景]骨质疏松症是一个日益严重的,跨越医疗、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公共卫生问题。患者通常会阶段性出现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相关的并发症,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生存年限缩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机制是骨质量的丢失。因此,为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死亡率,降低骨质疏松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营养不良通过降低骨量和改变肌力而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并增加骨折后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已有
目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ALCL)是一种被世界卫生组织归类为T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并强烈表达CD30,其预后比其他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较好,故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ALK+ALCL总生存时间(OS)的相关临床预后因素,从而建立一种可靠的预测其OS的临床预后模型。方法选取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诊断为ALK+ALC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不断攀升。糖尿病心肌病,是糖尿病心血管重要并发症,是指确诊糖尿病,并排除继发于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余心脏病变的心肌疾病。该病在胰岛素抵抗及微小血管纤维化的基础上,进展为心力衰竭。因此,发现合适的防治靶点、有效的治疗药物,是一项重要的课题。β-羟丁酸是一种产自肝脏的脂肪酸,是人体内已存在的物质。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外源性补充β
目的: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衰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在心脏移植中,供体心脏不可避免地会遭受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这将增加移植术后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Primary graft dysfunction,PGD)的发生率,降低患者术后近远期生存率。新近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
先天性肾脏和尿路畸形(CAKUT)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发育异常的一系列疾病,多为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突变和环境因素等影响所致,据统计,CAKUT患病率达6‰,约占出生缺陷的20~30%。肾积水是CAKUT最常见的类型,部分CAKUT如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及尿道瓣膜症(PUV)可仅表现为肾积水。针对早期筛查的CAKUT患儿发生发展的前瞻性队列报道较少。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肾脏和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日益上升,同时血管性痴呆(VaD)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大量研究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而VaD是目前继阿尔兹海默病(AD)引起痴呆的第二大常见原因。VaD不可逆转,给家庭甚至社会带来极大负担。但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作为VaD的早期阶段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因此,寻找在该阶段有效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近年来增强
学位
背景和目的cncRNA(coding and noncoding RNA)是指同时具有蛋白质编码功能和非编码功能的双功能RNA。诸多研究表明,cncRNA存在于细菌到人类等各种生物体中,在多种生物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cncRNA的发现,然而目前仍然没有合适的数据资源平台系统地收集并组织cncRNA,因此我们收集目前已报道的cncRNA数据,构建cncRNAdb在线数据资源平台,
目的:制备新型组织工程移植物复合体(ASCs/CBD-bFGF/BDDM),体内外评估其性能,并探索其在糖尿病大鼠背部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1.利用冰冻切片机制备BDDM,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化、DAPI、SEM等检测与NDT 比较评估性征。2.雄性SD大鼠3周龄,提取ASCs,流式分析(CD11b、CD29、CD34、CD45、CD90、CD105)、三系分化(成脂、成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