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设重点大学的政策工具变迁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r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国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拥有尖端的科技、高素质人才是竞争的重要筹码,而这项筹码的孕育过程主要来自于卓越的高等学府。因此,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等大学,以优质的科研水平、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争取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刻不容缓。我国政府在新中国初期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逐步通过政策扶持重点大学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推出一系列重点大学政策,涉及我国重点高校的探究不少,但从工具角度切入并对之进行纵深剖析的并不多。“政策工具,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1)。”各种政策工具好比政府手中的箭,政策目标是政府试图命中的靶,不同的靶子需要搭配不同的箭去射,选择箭的组合同时设定一套射击规则就是政府必须要做的,也是政策成败的关键所在。借用政策工具框架理清政策发展脉络,便于更好的洞悉我国重点高校政策的内在规律。首先借鉴英格朗姆和施内德的分析框架对我国重点大学政策进行回顾和梳理,从政策主体施加作用的手段(包括权威、符号、能力、激励等)上对国家层面重点大学政策工具实践作分析,发现权威型工具使用比重逐渐下降;符号和劝诫性工具的运用从国家层面的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重视工程技术类优秀人才的培养等转向了契合了关注高校发展的内在价值和心里归属;激励型工具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广泛运用,后期逐渐完善和具体;能力型工具运用比例逐步升高,且整体拨款成为趋势,高校被赋予更大自主权。随着治理能力的逐渐提高,国家对于重点高校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政府认识到对大学的干预应当遵循学术组织的发展规律,因此在政策中不断扩大高校自主权并注意自身在重点大学干预中的角色转变。又借鉴罗斯威尔和泽福德两位学者的工具理论并根据重点高校政策的具体情境做出修改,从政策对象实际受到的作用力(推动、拉动、环境影响等)角度对重点大学政策工具的变迁做出分析,“经一系列分析得出结论,政策工具选取的关注点从阶段性目标向实际情境和过程转变;政府逐渐放权,权力分布模式更加合理,主体联合作用不断加强。”
其他文献
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与数字化学习方式的推广盛行,网络学习系统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在终身学习环境中,能力导向的学习对于个人素质提升、组织绩效提高等都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转变高等教育的评价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工科生是未来工程人才的储备力量,关注其学习效果,对其在未来的自身发展和满足社会经济需求都
党的十七大对军队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和要求。党员干部是贯彻落实这些新思想、新要求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能力素质,才能担当起领导
期刊
随着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家庭和幼儿园作为影响幼儿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微观系统之间,开始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中间环境系统一家园关系。家园合作是幼儿园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
就业能力是20世纪90年代成为高等教育讨论的话题,关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开始逐渐成为专家们研究的中心。就业能力是各种有关获得和维持一份工作所应该具有的能力。随着
我国传统的学生评价是以标准化纸笔测验和考试等方式整体考察学生发展情况,检测学校教育的效率与质量,学生评价以甄别为主,在评价过程中存在着评价目标单一,内容片面,方法简
期刊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服务机器人集多种学科理论与一体,体现出了现代社会中最先进的自动化模式。随着经济和科学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也更为广泛。不同领域中对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