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式分解的大功率光纤激光复杂光场测量与控制技术研究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yu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衍射极限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功率的进一步提升受到了非线性效应等因素的制约。为了提高非线性效应阈值,采用大模场光纤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然而,增大纤芯直径的同时将导致可支持的本征模式数量增加,在高功率运行下可能产生模式竞争、模式耦合、模式不稳定等过程,最终导致光束质量的恶化。本文主要研究利用光学相关滤波模式分解方法,围绕大功率光纤激光的模式分解与自适应相位控制这一主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对基于光学相关滤波方法(Correlation filter method,CFM)的模式分解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详细介绍了CFM方法的基本原理、透过率函数设计和计算全息图(Computer generated hologram,CGH)的编码流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CFM方法全过程的仿真模型,以15/130光纤和25/250光纤为例,对CFM方法的关键参数参数选择和误差灵敏度进行了研究。2、构建了CFM模式分解实验系统,实现了基于CFM方法的光纤激光实时模式分解。实验中首先通过低功率的多模光束,验证了这一系统的模式分解精度。然后提出了用于大功率光纤激光直接模式分解时的准直型CGH设计方法。利用这一方法对存在模式不稳定现象的大功率光纤激光系统进行了模式分解研究,测量了其平均模式成分随功率提升时的变化。3、研究了基于模式分解的一体化自适应相位校正。针对大功率光纤激光系统中由于高阶模存在而引起的光束质量退化,研究了通过相位校正提高光束质量的手段,提出了基于模式分解的一体化自适应相位校正方法,利用同一个空间光调制器,一方面对携带绝大多数能量的0级光束进行相位校正,另一方面同时在携带光束少部分能量的+1级上进行模式分解。在针对动态多模光束进行的相位校正实验中,远场PIB平均值由补偿前的38.5%提高到补偿后的61.8%。4、提出了基于CFM的矢量光束模式分解与偏振测量方法。首先介绍了通过琼斯矢量分布描述矢量光束的基本原理,以及几何相位与动态相位理论;提出可以通过模式分解测量得到矢量多模光束每个偏振分量的几何相位,然后利用CFM得到两个偏振分量基模的相移干涉条纹,得到动态相位,在此基础上重构出琼斯矢量分布。最后通过实验对这一方法进行了验证。实验中,通过这一方法实现了对动态矢量光束的模式分解与偏振测量,可以给出光纤中各个模式偏振态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光束截面上的偏振分布情况。
其他文献
各类先进电子器件的飞速发展使得对波形的灵活调制成为可能,因而信号调制技术已经成为雷达博弈双方关注的重要领域。宽带成像雷达需要在复杂电磁环境中获取目标图像信息,成像雷达对抗设备则需要对目标进行有效的图像特征控制,两者均极大地依赖于对雷达信号在时频空等域上的灵活调制,因此对雷达信号调制方法展开研究具有迫切需求。间歇采样调制通过对信号的低速率交替采样与处理,大大降低了对宽带雷达信号的高速采样要求,具有实
随着高功率微波(High Power Microwave,HPM)应用领域的拓展,高功率毫米波器件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功率容量低和模式竞争等问题制约了毫米波轴向器件的发展。径向器件具有功率容量高和二极管阻抗低的优势,在Ka波段毫米波发生器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此外,考虑到渡越时间振荡器(Transit Time Oscillator,TTO)具有高功率、高效率、模式单一的特点,本文通过理
空天应用集成电路通常需要工作在恶劣的空间辐射环境中,因此会受到太空中高能粒子轰击从而引发辐射效应。美国国家地理数据中心(NGDC)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统计发现单粒子效应是导致卫星电子系统故障发生的最主要的原因。随着工艺尺寸缩减,元器件集成度不断提高,节点电容减小,电路工作频率提高,单粒子效应对CMOS集成电路的可靠性影响越来越严重。同时,为了满足日渐提升的星上运算需求,抗辐射CMOS集成电
过去几十年里,信息技术的进步主要依赖器件、芯片和系统性能的提升,但随着“摩尔定律”失效,传统硅基半导体依靠缩小特征尺寸来提升器件性能的道路即将走到尽头。同时,基于冯.诺依曼架构的计算系统又受“存储墙”、“功耗墙”等问题的困扰,性能提升缓慢。为了克服传统计算系统性能提升的瓶颈,未来计算系统必须在器件和架构层面进行全面的革新。高性能存储器、神经形态计算和存内逻辑计算被认为是未来计算的解决方案。忆阻器有
随着脉冲功率驱动源技术的紧凑化发展,具有高储能密度和良好耐压特性的液体绝缘介质在脉冲功率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甘油介质具有较高电阻率和较好的电阻率保持特性,与水介质相比甘油介质可不使用去离子循环装置,实现免维护,并且甘油脉冲形成线在工作过程中漏电流小,可应用于低电压长时间(数十微秒)充电的脉冲功率系统。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甘油介质作为形成线储能介质在数十微秒充电时间条件下的击穿特性和相关机
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作为沟通模拟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媒介,是支撑现代电子系统的重要基石,被广泛应用于雷达、示波器、通信、电子战等领域。随着待测信号瞬时带宽的不断提升,迫切需要具有更高采样速率和更高分辨率的ADC,而在现有的工艺条件下,单个ADC的采样速率和分辨率是相互制约的。为了提升采样速率并保持原有分辨率,研究者们提出利用多片相对低速的ADC构
Hg+离子光频标是目前世界上最精确的频率标准系统之一。产生包含194 nm激光,254 nm激光和282 nm激光在内的窄线宽可调谐深紫外光源是实现Hg+离子光频标的必要条件与主要难点。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是利用非线性频率变换技术产生高性能的深紫外光源,并应用于精密光谱学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由Boyd-Kleinman最佳聚焦条件求得的最优束腰设计并制作了用于产生这三种深紫外激光的倍
热透镜效应,作为热效应的一种,在高功率的情况下会改变增益光纤内部折射率的分布,进而影响模式在增益光纤中的传输。对于所有的增益光纤不论是传统的大模场光纤,还是经过特殊设计结构的超大模场光纤,在激光器中都会由于泵浦吸收量子亏损产热,而受到热透镜效应的影响。就目前对热透镜效应的研究现状来看,研究内容主要是围绕由热透镜效应引起的模场收缩而导致的非线性阈值下降等问题开展的。众所周知,由于增益作用和耦合效应,
基于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的量子计算在计算能力上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光量子计算系统因具有相干时间长、易于编码和操控、易与量子通信系统对接等天然优势,成为实现量子计算的重要方案之一。相比较体块光学方案,片上光量子计算具有更好的集成度、稳定性、可扩展性、可配置性,是一种更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实现方案。在诸多光量子计算芯片的实现平台中,硅基光子芯片具有较大的非线性系数、高集成度以及制备与CMOS工艺兼容等优势,
作为一种特殊的电磁介质,等离子体具有导行电磁脉冲的能力,因此,基于飞秒激光等离子体通道的电磁脉冲传输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理论分析、仿真计算和实验验证三个方面开展了飞秒激光等离子体通道的电磁脉冲传输性能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归纳如下:(1)进行了飞秒激光等离子体通道的产生与复合研究。根据飞秒激光大气传输中的非线性物理过程,讨论了等离子体丝的形成原理和过程;利用移动焦点模型研究了自由空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