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效率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me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多数大型国际化银行都是通过海外并购成长壮大起来的。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银行业并购浪潮再度涌现,银行并购活动持续发生。各国银行纷纷通过海外并购方式抢占他国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无论是学术界的理论实证研究,还是银行业的实践经验,都无一不彰显着海外并购在银行国际化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发达国家银行业愈演愈烈的并购浪潮也渐渐蔓延至发展中国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头号大国,随着五年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全面开放银行业已成为必然趋势。为避免外资银行垄断冲击国内金融业,中国银行业审时度势,开始考虑如何“与狼共舞”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虽然我国银行业近年发展迅猛,但由于起步晚,经营理念、信息技术平台及产品服务创新都远远落后于国际大型银行,积极推行国际化战略是我国商业银行成长的必经阶段,也是改变我国商业银行现状的必然选择。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对文章的选题背景、意义、研究思路、框架结构、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等方面进行总体介绍,然后梳理归纳国内外学者关于银行并购及效率问题的研究文献,为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奠定基础。目前,西方学术界对银行海外并购的理论实证研究都较为丰富且成熟,研究文献涵盖了并购动因、并购风险、并购战略及效率等多重领域。相比之下,我国相关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案例实证研究大多都是建立在西方理论基础之上,缺乏一定的现实创新意义。接下来,本文在第二部分对银行并购进行了系统性阐述。定义了并购、银行并购及银行海外并购等相关概念,归纳了银行业并购所涉及理论,并对中外银行业并购历程、动因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其中,理论研究主要对交易费用、规模经济、市场势力、协同效应、委托代理及价值低估这六大学术界常用理论进行整理汇总。而对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动因则从外部推力及内部动力两方面入手分析: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推进全球经济处于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势,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让金融电子化及网络化变为现实,金融监管机制的改善促使监管部门和银行之间的关系由抵抗型转变为协作型,这些都是推动我国银行海外并购的重要外部因素;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空间则是银行海外并购的最基本动机,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获取协同效益,在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基础之上提高国际竞争力。根据背景信息提炼,我们不难看出:并购规模小、数量少,并购地域及对象相对局限,纵向及混合并购领域尚待开拓,这些现状都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所面临的发展瓶颈。如何实施有效的并购行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并购效率将是本文的现实意义之所在。然而,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能否真正带来银行整体效率的改善?本文在第三部分对银行并购效率及其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总体看来,研究方法主要有财务比率法、边界效率分析法和事件研究法,这三种方法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侧重方向,面面俱到的完美方法是不存在的,审慎选用合理的方法以获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结果才是实证研究的核心。财务比率法,主要是基于“净资产收益率”模型分析银行并购前后财务比率的变化,从而判断并购对成本及利润的影响,其主要指标包括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及权益乘数。事件研究法是一种统计方法,旨在研究当市场上某一个事件发生时点后,股价是否会产生波动,以及是否会引发“异常报酬率”。作为上市公司并购效率的实证研究中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该方法体现了有效市场中投资者对并购绩效的预期,是对银行并购后盈利性的市场估计值。边界效率分析法包括参数和非参数法,其中非参数法中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是本文案例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DEA方法的关键就是对决策单元的“X-效率”进行分析,考察在客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决策单元的内部效率。其中银行的X效率包括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DEA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其技术效率,即为在投入一定情况下获取最大产出的能力。同时,通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细分,可以深入探析造成银行低效率的原因。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案例实证研究部分。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及案例的典型性,本章从历年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事件中选取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作为研究对象,以并购前后三年的数据为研究期间(2003-2009年)。通过财务比率法及DEA法的分析,本文发现中国建设银行于2006年对美国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的海外并购明显改善了建行的整体效率;中国工商银行2006—2007年间连续展开对南非标准银行、印尼Halim银行及澳门诚兴银行的并购,工行并购前后的净资产收益率呈现上升趋势,技术效率也增至最优水平,这不仅得益于银行运营能力的提高,也同此轮大规模海外并购有着必然的联系。第五部分依据前文的理论和案例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战略的政策建议。如何选择战略路径是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本章从以下五方面进行阐述:第一,进入方式选择。针对目前我国银行业海外发展现状,较之境外新设机构,海外并购的市场进入较为容易,有利于银行突破当地监管壁垒,迅速通过原有渠道切入市场,同时本地化经营的快速实现更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扩张国际市场;第二,并购区域选择。基于国家区位优势和中心区位优势,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利用港澳并购的成功经验,逐步深入相对熟悉的亚洲市场,开辟非洲、中东及拉美等潜力市场,继而进军欧美国家。第三,并购目标选择。如何通过扩张银行规模和业务范围,构建综合化经营的现代银行是我们选择并购目标时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第四,并购时机选择。经济危机和被并购方经营困难是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较好时机。国内商业银行应该利用这些机会并展开调研,锁定一些有发展前途的并购目标。第五,并购风险评估。海外并购往往面临政治、市场、财务及整合等多方面的风险,做好并购前风险评估是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银行业起步较晚且国际并购经验不足,其提高银行整体效率、实现国际化战略的道路依然漫长。本文最后一部分将针对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效率这一问题提出六大政策建议。首先,立法保障国内银行海外并购及经营。目前,我国尚未有专门的法律对银行海外并购加以规范和保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可以使银行海外并购及跨国经营有法可依,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其次,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保障国际化并购。面对国内商业银行大量海外并购事件的出现,如何做好国际协调,规避金融风险成为我国金融监管当局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着手构建国内银行海外并购的支持及保障平台,加强同国际性监管机构的交流合作,推进我国银行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第三,优化资本结构。优化银行的资本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一方面要提高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另一方面则是降低加权风险资产。就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来说,并购前期通过发行长期次级债券筹集收购资金将有助于商业银行拓展资本来源,优化资本结构。而在并购整合期间,应从提高信贷资金存量、降低高风险资产比重、开展低风险表外业务及提高保证金比例方面着手。第四,推进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实现运营整合。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是现代银行应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两大法宝,国内银行应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提供优质服务,提高银行整体效率。第五,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素质。国内商业银行海外并购后,应结合国际化战略,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在整合过程中突现员工的参与价值,共同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双赢。第六,文化整合。国内商业银行海外并购后,应该以银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本着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的原则,构建一个更适宜当地市场的文化体系,以国际化管理推进国际化经营。
其他文献
对建筑形态的控制是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国在城市风貌控制方面,现行的控制体系还不完善,如规划控制条文笼统,缺少专业角度的解析,缺少有效的监督评价
近年来,深度强化学习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应用是否具备承受攻击能力和强抗打击能力也随之成为近年来的关注热点。因此,在人工智能安全性的大背景下,本文挑选了深度强化学习中极具代表性及经典的深度Q网络(DQN)算法进行研究。同时将强化学习系统中的智能体自动寻路应用作为对抗应用场景,构建应用上贴近民用的无人驾驶和军事实战的具有代表性的AI强化学习系统,并针对DQN对对抗性样本的
近年来,越南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越南经济社会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全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岘港市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直销作为一种新兴的销售模式,近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作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持续增长的经济势头为
以往由于计算机性能的局限性,传统的混合式步进电机的电磁场理论分析多以二维平面分析为主,如齿层比磁导法等。但混合式步进电机为一典型三维高度饱和的非线性电磁场,磁场空
巨野特大型煤田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和济宁市境内,包括巨野煤田和梁宝寺煤田两部分,共划分为郓城、郭屯、赵楼、龙固、万福、梁宝寺和彭庄7个井田。该煤田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90
1989年,笔者曾写《正负记账法初探》一文(见1989年第5期《财务与会计》),探讨直接用正负数记账的问题文章发表后意见反映不一,总括起来不外乎两种意见:有人认为这一方法可行,
随着安然等国内外重大舞弊事件的发生,企业内部控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内部控制在改进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保护资产完整性、预防和控制各种风险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COSO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形象地概括了种业之于国家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种子产业,简称种业,是将传统农业的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包装、储运以及种子营销转
社会危险性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为探讨怎样的社会危险性认定标准既符合法理要求又符合实践需要,笔者展开了问卷调查和案例访谈。司法工作人员认为,犯罪前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