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综合性公园亲子互动空间使用后评价(POE)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hu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和万事兴,良好的家庭关系对社会和谐意义重大,而亲子关系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城市公共空间中高质量的亲子互动空间并不多见,家长们经常带孩子去的城市绿地中的儿童活动区也存在各种问题,极少能实现真正的亲子互动。因此,研究户外亲子互动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将研究主体确定为天津市综合性公园的亲子互动空间,在研究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评论网站中的数据资料、实地的观察记录与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使用后评价研究,总结出目前天津市综合性公园中亲子互动空间的使用现状和主要问题,依据评价结果与相关理论研究,进一步提出综合性公园亲子互动空间优化提升的策略。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有:1、在使用现状方面,天津市综合性公园中的亲子活动呈现出五大特点:互动行为呈多样性和随机性、互动时间呈现间歇性高峰、景观与设施元素的依赖性、互动行为易受到其他人群的影响、情感体验与互动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公园不同空间类型中所发生的亲子互动行为不同,游戏设施空间偏重游戏娱乐型互动,广场空间偏重体育健身型互动,自然休憩空间偏重安静休息型互动。2、满意度评价方面,人们对于亲子空间的满意度总体小于对公园整体的满意度,说明公园在营造亲子空间方面仍需提高。五个公园亲子互动空间的评分结果为:河东公园=人民公园>水上公园>南翠屏公园>长虹公园,但在具体指标中的表现各有优劣。就空间类型来说,评分结果为:自然游憩空间>广场空间>游戏设施空间。3、感知、需求与偏好方面,亲子群体对于植物要素和游乐设施要素的感知力最强;目前场地中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智力闯关型、学习沟通型和冒险探索型的亲子互动的需求;根据相关指标的评价与分析,我们得出植物的可亲近性和游乐设施的安全性与互动效果的满意度相关性最强。4、文章归纳出亲子互动空间现状的六点问题,并从空间优化、景观设计和公园管理三方面给出了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为今后综合性公园中亲子互动空间的改造提升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纵观城市发展历史,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使位于城市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与城市发展之间矛盾激化,历史文化街区需要承担更多的现代城市功能,但囿于历史文化街区地上空间资源有限,因此地下空间利用势在必行。在城市地下空间整体利用的大趋势下,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的“后植入性”及其对地下空间提出的保护限制条件要求地下空间整体化利用。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了地下空间相关理论并明确本次研究的对象与案例选取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里的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步行环境不断恶化。步行作为一种低碳绿色的出行方式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提倡步行不但能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对减少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山地城市,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城市步行空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空间具有很高的复合性,山地城市居民在日常进行步行活动时会比在平地消耗更多的体力,步行的困难程度更大,对步行
在我国低碳发展的战略选择下,减少出行碳排放已成为低碳城乡建设的关键环节,而公共服务设施作为重要的城乡要素之一,其布局运行对出行碳排放具有明显的锁定作用。目前,国内以控碳为目标的县域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侧重于提出定性优化建议,将碳排放量化分析技术纳入城乡规划体系是低碳发展背景下规划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之一。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居民出行碳排放约束下的县域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系统方法
遗产社区是遗产发展的首要利益相关者和价值承载者,对于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正成为国际遗产保护关注前沿。遗产社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遗产旅游在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给当地社区与居民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干扰居民日常生活、使居民边缘化、加剧居民的贫困状态等。当前,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是新时期我国城乡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关注遗产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对于有效传承活态遗产、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迅速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一大批崛起的小城镇开辟了城镇化的新进程,进入21世纪,小城镇发展逐步走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道路。小城镇作为连接城乡区域的社会综合体,是乡村地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上接城市、下引农村、协调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功能,在我国城乡统筹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于小城镇空间形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区域和地理因素较复杂的西南地区、黄土高原地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迈入新阶段,其发展目标和重点从强调物质空间的规划和建设逐步转变为塑造城市文化和精神,城市因经济而兴盛,因文化而积淀内涵,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逐步成为评估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关键性因素。本研究是开埠城市系列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城市文化氛围为视角,尝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公众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其本身的文化需求多个角度探讨影响城市文化氛围的因素。目前我国学者对城市文化氛围的研究还处于
清末民初时期的天津时值城市转型,商业活动丰富,历史景观极具特色。老城厢地区是天津城市发展的主要发源地,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包括老城厢在内的天津城市景观逐渐丧失地域特色。文学作品在时空上塑造了生动的城市文化景观,其中的景观文本信息为地域特色发掘提供全新视角。区别以往研究方法,本文从天津小说入手,以文学地理学视角对老城厢地区景观展开研究。选取冯骥才三部清末民初时期小说:《阴阳八卦》、《三寸金莲》
天津“当河海之要冲,为畿辅之门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明清时期渤海湾重要的海防节点,形成多元化的军事文化景观要素。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海防早已不再是天津的主要职能,海防文化逐渐淡出群众记忆,各类海防设施遭到了严重破坏。海防文化作为天津范围内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对天津造成了多重影响,但目前该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均存在局限性。在理论研究层面,当前研究重点多集中于某一单体海防遗产,整体层面的研究十分有限
天津地处退海之滨,有“九河下梢”之称,纵横交错的河流分割陆地孕育了“七十二沽”这一特色景观。“七十二沽”是天津的别称,它的每一沽都承载着天津一个依水而生的居民聚落的生长,既是天津特色景观的承载者,也是天津历史与文化的记录者。但是这种景观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在天津当前的城市发展建设中,存在着缺乏对本土特色景观挖掘、缺乏城市特色景观建设等问题,一些传统的、历史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要素正在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饱受雨洪内涝问题困扰,许多老旧校区尤其严重。老校区雨洪管理与景观更新改造设计强调将雨洪管理策略与场地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以达到解决内涝积水问题、营造校园景观、塑造场地精神等多重目标。本研究基于低影响开发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以天津大学老校区为研究场地,将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校园中,结合雨洪管理措施对卫津路校区进行景观提升设计研究。本文共有六章,绪论是对研究背景和相关情况的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