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志愿组织和志愿者在公共事物中,特别是突发灾难事件中后的参与中均体现极大的热情和作用,并受到各方关注。通过查阅文献综述,发现国内尚未有突发灾难事件发生后,以志愿者为研究对象、以志愿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为内容的相关研究。因此,汶川地震19个月后,以重庆地区地震志愿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地震志愿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以了解志愿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影响因素,并以此实证调查研究的数据为基础,对进一步开展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对突发灾难事件后志愿者的组织与管理、对提高志愿工作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查阅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搜集数据与资料,运用SPSS17.0进行描述、双变量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以了解志愿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探索志愿者基本情况、志愿者认知加工方式(以受害者认可度和价值观)和志愿者人格特质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关系。所选量表包括地震志愿者基本情况问卷、事件冲击问卷、施瓦兹价值观量表、5EPQ人格简易问卷。2010年1月到3月之间,通过联系团市委的各志愿组织、媒体的志愿组织以及其他民间志愿组织,并通过重庆市部分来自灾区的大学生联系曾前往灾区做过志愿工作的重庆地区志愿者。向共计300余名志愿者发放调查问卷。最终回收195份,有效问卷为163份。根据本研究结果表明:(1)志愿者队伍呈年青化、受教育水平较高、参与方式多元化特点,志愿组织仍是以政府组织为主,但民间志愿组织在我国的发展迅速。(2)汶川地震19个月后,54.6%的志愿者仍有明显的PTSD症状,且可能患有慢性PTSD。(3)越年轻的志愿者越容易出现PTSD,特别是回避反应。志愿者参加志愿工作前、中、后的培训或心理咨询与PTSD症状、受害者认可度均呈显著差异。(4)志愿者对来源更为广泛的不认可的消极解释与PTSD症状具有显著正预测作用,男性志愿者对家庭排斥的消极解释态度更容易引发PTSD症状。(5)越抱有对自我能力有信念的志愿者越容易受到冲击,而抱有消极自我能力观点的志愿者则会强化其固有观念,这两者都对PTSD症状有较强的预测作用;且男性志愿者更易受社会期望和社会标准影响而导致PTSD症状。(6)EPQ-E、EPQ-N与PTSD关系密切,且PTSD组的志愿者EPQ-E与PTSD总均分呈显著正预测作用,EPQ-N与男性志愿者的PTSD总均分、回避症状呈显著负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