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农耕区土壤氮磷形态及非点源流失风险评估——以长丰县庄墓镇为例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2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淮河南岸瓦埠湖流域的长丰县庄墓镇农田为对象,根据行政村区划及农田用地类型的不同,在全镇境内大致均匀地布设了162个采样点,采集农田土壤样品。在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解析土壤不同形态氮、磷和有机质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土壤氮磷的生物有效性,探究土壤对磷酸盐的吸附特性并进行拟合。据此,采用氮磷指数法评估研究区非点源氮磷流失风险,并以输出系数模型定量估算非点源氮磷流失负荷量。现将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概述如下:  (1)庄墓镇农田土壤的 TN与 TP平均含量分别为1658.59 mg·kg-1和716.95 mg·kg-1,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1.64%~2.45%范围,各行政村土壤pH值为6.79~7.37。结果显示,侯集村NH4-N、NO3-N、TN、Ex-P、Fe/Al-P及TP平均含量全镇最高。  (2)空间插值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内TN含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性相对不大,含量分布大体均匀,其中李庄村、金桥村、张圩村部分区域TN含量相对较低一些;TP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大体呈现中部高,东、西部低的趋势,且以杨湾村北部TP含量最高,低含量区域主要分布在杨湾村与徐岗村交界处。  (3)根据相关性分析,土壤各形态氮的相关关系显著,不同形态磷也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此外,TN与TP也有较显著的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土壤TP、Ca-P和Ex-P为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32.07%,第二主成分为NH4-N、NO3-N、TN和Fe/Al-P,贡献率16.95%。  (4)生物有效性氮和磷含量分别占TN、TP含量的14.93%、47.30%。空间插值模拟表明,生物有效性氮含量较高的区域分布在薛桥村、侯集村、庄墓村以及徐岗村的部分地区,生物有效性磷含量相对偏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侯集村。  (5)土壤对磷酸盐的吸附实验显示,快速吸附阶段主要发生在0~5min之内,慢速吸附主要为5~10min之间。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等温方程适用于研究区土壤对磷酸盐的吸附过程,一级动力学模型则不适用。不同采样点土壤对磷酸盐的吸附量各不相同,其中吸附量最高的是杨湾村的大蒜地土壤(2202.27 mg·kg-1),最低的则为张圩村的油菜土壤(91.42 mg·kg-1)。  (6)土壤氮、磷指数分别为2.11、2.13,氮流失风险以中、低风险为主,磷流失风险以低风险为主。根据输出系数法计算得到, TN、TP流失负荷量分别为680868.17、48027.80 kg·a-1,污染源对污染负荷贡献率大小顺序为:耕地>住宅地>大牲畜>人口>猪>家禽。总体上看,庄墓镇氮磷污染负荷不高,流失风险较低。
其他文献
2015年火遍餐饮界的火锅黑马“虾吃虾涮”虾火锅。15张桌子起家,只用了短短18个月的时间就在全国开了500多家连锁店,遍布全国200座城市。店店排队,生意火爆,创造了中国“虾吃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初中语文难度加大,对初中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提高,这就要要求学生养成个性化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技能,要求老师创新阅读教学方式方法,改
随着新一轮的基础性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了切实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有效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必须保持开放的心
新科技的出现,快速改变社会劳动力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为应对这种变化,培养市场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本文提出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对应用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技术的飞速革新,其对教育领域有了巨大的影响.而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工具
教育部推出改革政策以后带动了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在初中时期的教师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做到通过属性结合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是比较
对于高等职业类院校来说,其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推进,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作为高职课程中公共基础课学科之一的数学,其受重视程
中国画是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加强学生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爱国情感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中国画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教师的青睐,本论文以中国画
近几年,随着新课改在我国教育事业中逐步的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成为了新课改实施的主要阵地.小学数学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教师应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采取有效
中学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思维提升要求的提出,少教多学的智教课堂应运而生.针对学生认知基础展开教学设计,切准学生思维起点,以“文眼”带动全篇的教学重点,并不断深挖内涵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