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罪认罚“可以”从宽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ghui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认罪认罚中“应当”“一般应当”“可以”以及“不得”从宽涵义的解析,适用情形的厘清,多角度界定《刑事诉讼法》第15条的认罪认罚可以依法从宽处理之“可以”涵义及适用。认罪认罚“可以”从宽之“可以”,广义上包括“应当”从宽,以及狭义的“可以”从宽这两方面,而“不得”从宽则从禁止的角度划出“可以”从宽不得突破的底线。认罪认罚可以从宽绝非意味着一律从宽,没有例外。部分学者主张对认罪认罚被告人一律采取“必减主义”,笔者并不认同。因为,毕竟有的案件即使被告人认罪认罚,但由案件事实与情节所决定,于法理情而言都不应当、不可能从宽,“不得”从宽的底线不可以突破,不能将“不可以”“不应当”从宽的认罪认罚案件当作“可以”或者“应当”从宽进行处理。笔者将认罪认罚分为了“应当”从宽、“可以”从宽、“不得”从宽以及“不需要”从宽四种模式,明晰每种模式的适用情形,让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得以清晰和准确恰当的适用。认罪认罚之“可以”,广义上具有“可以”和“可以不”的双重含义,“可以”表示行为主体有选择权。狭义之“可以”相较于“应当”的法定性与强制性,其由司法人员综合全案量刑情节,酌定给予从宽处理,审判人员在“可以”从宽情形中自由裁量权更大。最高法院的最新《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将“可以”解释为“一般应当”,即无特殊情况特殊理由都应当作从宽处理。在语词含义上,“可以”显然不同于“一般应当”,将“可以”解释为“一般应当”,明显扩大适用范围,这很可能使实务人员进一步不适当扩大“从宽”处理的幅度和范围,使得刑罚与犯罪严重程度完全不相当,由此可能变相放纵与鼓励犯罪;而且,与“一般应当”情形相对应的“不予应当”从宽的条件和范围并不明确。实践中,“可以”从宽在理解适用上没有明确标准,认罪认罚是否从宽需综合考量所有的量刑情节,因此,从宽模式的选择需要进行个案化判断,需要审判人员根据法律、经验和良知自由裁量。在一片“认罪认罚可以从宽”的制度背景和价值取向中,应当高度重视“不可以”、“不应当”从宽的问题,守住“可以”从宽的底线,不得把“不可以”、“不应当”从宽当作“可以”和“应当”从宽进行适用,特别是对那些确实需要判处重刑、即使认罪认罚也不足以“从宽”的案件,是完全“不可以从宽”的。这样的案件实践中并不少,不能忽视,更不能否定。重刑主义不可取,一味地轻刑同样不可取。准确把握“不得从宽”的情形,能够从另一个侧面为准确把握“可以”从宽的涵义及司法适用提供保障。分析这些年试点的适用情况,可以发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主要集中于轻罪案件,其占比高达百分之九十。当然,笔者也充分注意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本无案件范围的限定,但在实务中,重罪案件因其疑难复杂性等,使得被害人不认可、被追诉人害怕罪行暴露不敢用、司法人员畏难不愿用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该制度在重罪案件中的适用率很低,导致应当或者可以适用从宽处理而未予从宽,这样的情形当然需要改变。本文通过对“可以”从宽适用范围的厘清,明晰重罪案件、有从重情节的案件“可以”从宽的适用情形,让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能够在重罪案件中提升适用率。因此,通过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可以”从宽适用情形进行探析,能够使司法人员明确认罪认罚各种从宽模式,清晰和准确恰当地适用,即:犯罪无论轻重,案件无论简繁,在“应当”从宽的案件中,依法落实从宽规定,在实体上程序上从宽处理;在“可以”从宽的案件中,酌情决定司法给予从宽处理,全面准确落实“认罪认罚从宽”的立法意图和刑事政策;在“不得(不应当、不可以)从宽”的案件中,即便有认罪认罚情形,也不予以从宽处理,体现刑罚的威严与惩罚的不可避免,从而避免司法成为制造“犯罪天堂”的机制。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到2020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0%以上,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也随之发生变化,并且按照国际经验,这一快速城镇化阶段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由于人口和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和速度在各个类型城市之间存在异质性,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城镇化进程中,中国省域空间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同时也是中国调整空间结构的一个重要窗口期。另一方面,随着城
新冠疫情后旅游小企业的恢复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对文旅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在系统论及适应性循环理论的指导下,将重庆磁器口古镇及安居古镇作为调研地点,运用问卷调查收集到303份有效调研数据,并以逐步回归等数据分析方法,将动态能力作为中介变量,探讨社会资本对旅游小企业恢复力的影响,旨在探索文旅企业恢复发展的对策与路径。本文将社会资本划分为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及认知维度这三个维度,将动态能力划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增长率超过9%的速度保持高速增长,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见的“中国奇迹”。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时代,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嬗变过程,持续的结构调整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必要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举措就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进步被认为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因,其中中性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
自小岗村按下包产到户第一个手印,我国农村改革至今已经走过48个年头,农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较改革当年已经翻了近乎120倍。农民收入问题一直是农村改革的重点。破除农民增收的难题,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协调好农村生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紧紧扭住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发挥农民创业带头辐射作用,形成以金融支持创业,创业增加收入的高水平稳健机制。近年来,我国金融资源投向三农领域的规
本文为一篇翻译实践报告,所翻译的原文为《呼吸的新科学》第7章。《呼吸的新科学》是由美国记者兼畅销书作家詹姆斯·内斯特所撰写的一部论述人类呼吸发展史的科普著作,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和多位专家的研究结果,说明人类现代饮食习惯如何影响了呼吸方式,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呼吸健康成为热点话题,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在此背景下,译者结合现实背景选择该书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源文本。本报告
本文是一篇以《语料库语言学中的统计学:实用指南》(Statistics in Corpus Linguistics:A Practical Guide)为研究对象的翻译报告。该书出版于2018年,作者是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瓦茨克拉夫·布勒辛纳(Vaclav Brezina)博士,主要研究语料库语言学、统计学以及语料库方法在语言和写作、学习者语言、搭配、短语和词汇研究中的应用。本书译文由翻译小组七人合
学位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全面转型,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企业技术创新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企业是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因为企业拥有大量的创新要素,在研发活动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科技革命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同时,科技经济的供给、需求和消费三者之间的对接模式也在发生转变。在此背景下,企业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占据大量的市场份额、赚取高额的利润,唯有紧跟科技经济发展的步伐,积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与沿线各国有着更加频繁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东道国,因此如何提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效率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上存在诸多差异,东道国制度环境的优劣决定了中国在东道国直接投资的成本与风险,成为了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效率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深入研究东道国制度环境对中国对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