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地区降水和对流特征以及MCS天气条件:梅雨期与梅雨前、后期对比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zoujing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的研究用多年热带测雨卫星(TRMM)资料分别对比分析了亚洲季风区中的南亚季风区、南海地区和中国南方地区季风爆发前后的降水结构和对流特性,江淮地区是东亚季风区的重要区域,本研究用11年(1998-2008)的地面降水资料和TRMM资料对比分析了江淮地区梅雨前期、梅雨期和梅雨后期的降水特征和对流特性,还试图将各时期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结构和对流特征与MCS的天气条件相联系,这对研究东亚夏季风降水十分必要,还可以为评估大气数值模式和改进模式中物理方案提供帮助。江淮流域逐年的梅雨期的划分是采用客观的分析方法,既考虑了整个江淮地区的梅雨降水的强度、持续性和范围,还考虑了东亚大气环流季节内变化特征,并由梅雨期进一步确定了逐年的梅雨前期和梅雨后期。本论文采用分析TRMM观测到的“降水事件”(Radar Precipitation Feature;RPF)的方法来对比分析江淮地区三个时期的降水和对流特征,RPF是由TRMM测雨雷达(PR)观测到近地面降水的相邻像素组成的区域。根据RPF的面积大小和是否有对流像素将RPF分为三类:面积≧1000 km2且包含对流像素的MCS、面积低于1000 km2且包含对流像素的亚中尺度对流系统(subMCS)和没有对流像素的非对流降水系统(Other)。主要结论如下:(1)梅雨雨带在江淮地区呈准东西向分布,平均生命期为5天。江淮地区梅雨期总降水量也呈准东西向带状分布,在带状降水区内部有几个强降水中心,分别位于武陵山脉、江西九岭山、大别山、黄山和黄淮平原附近。江淮地区梅雨前期和梅雨后期的降水量比梅雨期小很多,梅雨前期的降水中心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梅雨后期的主要在江淮地区西北部。(2)在这11年期间,江淮地区在梅雨前期、梅雨期和梅雨后期都是以非对流降水为主(占总RPF数目的83%-63%),但对总近地面体积降水量的贡献却不超过6%;MCS总RPF数的比率最少(2.3%-3.3%),但对总近地面体积降水量的贡献超过了80%,这说明MCS是江淮地区晚春到盛夏最重要的降水系统。江淮地区从梅雨前期、梅雨期到梅雨后期对流性RPF占总RPF数目的比例依次增多,面积小于1000 km2的subMCS所占比例在梅雨后期最多(33.7%),这可能与梅雨后期的高温天气有利于局地热对流产生有关。(3)这三个阶段相比,MCS占总RPF数的比率在梅雨前期最小,梅雨期和梅雨后期相当;平均而言,梅雨前期和梅雨期MCS的面积相当,约是梅雨后期的两倍。梅雨前期和梅雨期MCS往往与锋面等大尺度系统有关,而梅雨后期MCS与尺度较小的午后对流系统关系更加密切。(4)分析对流强度因子(6 km高度上最大回波强度、30 dBZ回波顶高、37/85 GHz极化订正最低温度和闪电强度)和最大雷达反射率的垂直廓线,发现江淮地区降水系统的对流强度从梅雨前期、梅雨期到梅雨后期依次增强;梅雨前期对流较弱是由于夏季风还没影响到江淮地区,水汽没有梅雨期和梅雨后期充足,而且梅雨前期对流有效位能也弱。(5)三个阶段中,梅雨后期闪电占该时期总RPF数的比率最大,为3.8%,梅雨前期最小,为1.1%。在多种雷暴因子中,闪电强度与降水系统在-45℃处大于20 dBZ的总面积和-5℃处大于35 dBZ的总面积相关最强,相关系数达到0.8以上,闪电强度与降水系统内部最强的对流强度(85和37 GHz极化订正最低温度和-15℃处最大回波)的相关并不高,与对流降水强度相关最差。(6)通过分析对比三个阶段江淮地区有利于MCS存在条件,发现:(a)梅雨前期与梅雨期江淮地区有利于MCS存在的天气条件有相似之处:相对于没有MCS的情况,江淮地区有MCS存在时,梅雨前期和梅雨期在对流层低层,江淮地区有低涡扰动出现,冷暖空气在江淮地区对峙,具有明显的锋面降水性质,只是梅雨前期温度对比更强;在中层(500 hPa),有MCS存在时都有更多的正涡度平流输送到江淮地区,只是梅雨前期是由于江淮地区相对于其上空槽的位置改变,而梅雨期是江淮地区西侧槽的强度增强;在高层(200hPa)江淮地区位势高度增加,并且伴随反气旋扰动,有利于气流辐散。(b)梅雨后期MCSs存在时相对于没有MCS时天气条件的差别与梅雨前期和梅雨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梅雨后期中低层冷空气作用更加明显,即500 hPa高度上江淮地区北侧高空槽加深使得中低层冷空气很强,中层的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对流不稳定能量增加,从而产生强的对流;高层江淮地区北部槽加深、南部位势高度增加,更有利于高空出流。(c)在这三个时期,江淮流域有利于MCS存在的天气条件存在共同点:相比没有MCS时,江淮地区MCS存在时对流层低层西南风更强盛、整层水汽通量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可降水量增多。
其他文献
袖珍云闪(CID)是发生于雷暴中的一种非常特殊的放电现象,本文利用位于广州从化和重庆两地的VLF/LF多站闪电探测系统观测到的大量CID全面地分析了CID不同于常规地闪和云闪的多方面的性质,并重点比较了+CID和–CID两者之间的差异,证明两者之间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CID表现出了更多的特殊性。本文主要得到了以下几方面结论:CID能够产生非常大的电场变化,总体上比地闪回击产生的电场变化
北京地区多年的观测分析和临近预报业务经验表明,从河北境内移进北京西北部山区的雷暴占到了北京地区雷暴的50%以上。部分雷暴下山后,或增强或减弱,其演变趋势,常常是临近预报中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在天气尺度强迫较弱的情况下,雷暴是否可以下山,下山后是否增强,取决于很多局地细微的物理条件变化,这对临近预报更是一大挑战;另一方面,北京地区常有局地突发的暴雨过程发生,而造成这种局地强降水的新生雷暴,其发生时间、
在天气预报中,降水的可预报性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尤其对于东亚季风区降水的预报被认为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近几年,国际上已开始研究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对天气过程的可预报性问题,用以改进物理参数化方案和研发气候模式同化系统。另外,“天气或气候模式功能逐渐倾向天气-气候一体化”已成为未来数值模式的发展趋势。利用气候模式进行天气预报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北京气候中
动能谱分析表明,给定数值预报模式存在对实际大气运动的最高有效分辨尺度的问题。同样地,给定数值预报模式也存在对实际地形的最高有效分辨尺度的问题,也即模式有效地形问题。模式地形中若包含有模式无法正确“分辨”的次网格地形,不但对数值模式预报无益处,而且还会激发出“噪音”,对模式预报结果造成“有害”的影响。通常地,采用某种滤波平滑的方法对高分辨率的地形资料进行平滑,构造模式的有效地形。针对GRAPES模式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两次影响范围很大的飑线个例进行了天气背景和雷达回波特征的分析。第一个个例是2002年8月24日发生在豫皖苏沪浙鄂五省一市的强飑线,主要结果如下:(1)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此飑线是在对流层中高层槽后冷空气南下,低层和地面有切变线辐合,大气层结很不稳定,深层大气垂直风切变中等的背景下产生的,低空急流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
在对2008年6月9日发生在皖浙赣地区的梅雨锋中β尺度对流系统模拟的基础上,应用高分辨率的MM5模式输出资料和分部位涡反演分析方法,对这个中β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发现反演得到的平衡场能够反映MCS的主要特征,从反演出的平衡场可以清晰地看到系统涡旋的发展,非平衡场则显示系统的辐合辐散,可以直观地表明系统的发展状态。分部位涡反演显示在MCS的发展过程中,潜热释放对MCS的发展起了
平流层对流层交换(STE,stratosphere-troposphere exchange)对大气辐射性质和化学性质有重要影响,是研究大气化学、气候变化,发展平流层对流层耦合模式所必须考虑的过程,是当前国际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对流层向平流层的输送( TST ,troposphere-to-stratosphere transport)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群近地面高污染区域
如何更好地模拟水物质的平流和分布,对于数值天气预报效果的改进,特别是对于更好地模拟降水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大型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数值模式的分辨率日益精细化,使云的显式计算成为可能,这样就对水物质的平流计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平流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高精度、守恒、保形。同时,如果直接用高阶的中央差分方案去求解水物质平流问题,会导致很大的数值频散,出现负水汽,而对于标量场的平流过程,不应改变其相
利用1960到2008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740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首先分析了中国东部副热带各区域的雨季进退情况,接着对江南和江淮地区春季降水异常的环流背景和外强迫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重点讨论海陆热力差异对降水异常和降水区域的影响;最后利用MM5v3中尺度区域模式、NOAA的CMAP降水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东亚及周边海域表面温度差异和地形对春季我国东部西南风降水的影响。得出以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结合雷达资料和日本再分析资料,对0716号台风“罗莎”登陆期间的地形和冷空气对其强降水影响作了初步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浙江沿海一带地形对台风降水带具有显著的增幅作用,沿海地区的降水与地形高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地形作用导致的强降水中心主要集中于山顶及其附近,这样的分布形态与登陆台风的强度偏强有关。“罗莎”偏强的风速在受地形抬升时具有较大的垂直强迫速度,使降水降落速度减缓,落区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