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作品中的巴蜀纤夫形象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kloopp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纤夫中,巴蜀纤夫特色鲜明,且与抗战密切相关。在抗战期间,许多作家亲身感受巴蜀文化视域下的纤夫形象,为纤夫的独特魅力所感染,为他们抒写出一曲曲悲壮激越的抗战之歌,闪烁出震撼人心的光芒。本文以1931-1945年中国抗战文学中描写巴蜀纤夫的作品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细读、历史还原和比较的方法,结合抗战时代背景、生活原型、巴蜀区域文化精神和抗战精神,通过对纤夫的生活、劳动情形、号子及精神世界的综合考察,希冀阐明:抗战时期巴蜀纤夫的形象特征、精神特质、文化意蕴。据此,本文分为以下四章: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巴蜀文化与抗战文学的基本内涵,运用现今的文学理论对巴蜀文化界定为:巴蜀文化是自古至今四川和重庆地区的文化总汇。抗战文学界定为:抗战时期的文学,亦即1931年至1945年之间的文学创作。地域上包括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及香港台湾和海外华人华侨的文学创作。本章还对抗战精神进行了梳理,以此作为抗战时期巴蜀纤夫形象探讨的基础。第二部分,通过对描写巴蜀纤夫形象的文学作品进行充分展读,结合抗战文学的基本内涵,联系巴蜀纤夫在抗战时期的生存方式及生活原型的回忆,得出抗战文学作品中的巴蜀纤夫生存形象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表现的:生存环境、生活状态、船工号子。第三部分,主要把抗战时期的巴蜀纤夫形象与中外历史上的纤夫形象进行比较。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巴蜀纤夫形象的比较,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与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分析,得出:抗战时期的描写巴蜀纤夫的作品相较之前凝聚于中国在历史前行中所背负的重任,对纤夫困难的叙述更着重于对“力”与“神”的描绘;与抗战时期其他区域的纤夫形象比较,通过生存环境的差异与形象的展示得出:前者对纤夫形象的内蕴进行充分挖掘和升华,具有意象化的特征,后者仅仅是形象的勾勒;与建国后的巴蜀纤夫形象比较,得出:抗战文学作品中巴蜀纤夫描写的精神特质是时代背景下最辛酸的特写;与英国作家毛姆的巴蜀纤夫形象的比较,得出:抗战时期巴蜀纤夫形象的描绘是“意象化”的整体,是对世界对生活永不泯灭的希望。第四部分,分析抗战时期巴蜀纤夫形象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蕴。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抗战时期巴蜀纤夫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与纤夫精神最有力的抒写——析阿垅的《纤夫》。结语:巴蜀纤夫形象在抗战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是建立在生命本位的抗战历史抒写。巴蜀纤夫在承担历史使命时呈现的纤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折射。
其他文献
目的:从利培酮药物的临床使用状况,分析与抗精神病药相关的CYP2D6酶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参照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方法,选取广西柳钢医院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1月30日间精神科新入院病例,筛选出单纯服用利培酮药物的30例患者,进行真实状态下的观察并记录。患者新入院时均采用PANSS量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评估其精神分裂
为实现小样本数据下链式刀库系统可靠性薄弱环节评估,提出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链式刀库系统重要度分析方法。采用结构化分析和设计技术确定部件间的功能依赖关系,应用故障模
唐德宗(李适)贞元(公元785—804)年间,光宅佛寺内有一宝塔,各层塔角上,都挂有风铃,其中一个,经常无风自鸣。寺内僧人都非常奇怪,有的说是冤鬼敲响,有的说是神灵显圣。一天,
期刊
本文主要研究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及其相关的理论著作。重点探讨了沈从文文学批评观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沈从文文学批评理论对当代的启示。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着
<正>淄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全面提高人社服务质量效能为目标,对原就业、企业社会保险、机关养老保险、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保卡管理等服务窗口进行整合,打破单
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生产过程中,多个工序涉及数据的转换、重构、合并等操作。利用ArcGIS提供的Spatial ETL工具可以实现这些操作的自动化与批量化执行,同时它基于FME的
这些年高层建筑的建设在各大城市不断涌现,对人地关系紧张的问题进行很好的解决。但在高层建筑建设中,暖通设计是影响建筑质量与使用效果的重要内容,因此高层建筑建设一定要
沉樱出过五部短篇小说集,其中主要以女性婚恋小说为主,偶有革命性质和社会改革题材。婚姻作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层面,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变动、人际关系的变革,同时也反映着社
量子存储是量子信息处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应用量子通信、量子网络构建、量子计算的众多方面。而冷原子系综作为量子存储介质,是良好的光子接口,一方面与光子有较强的相
基于性能退化的可靠性建模与分析技术,是根据产品的失效物理机制,利用产品的性能退化数据进行可靠性建模与分析,为在极少失效甚至零失效情况下进行可靠性研究提供了途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