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省苇家峪金矿矿床地处太行山北段阜平幔枝构造的岩浆-变质杂岩区。在苇家峪一带,有5条主要矿脉(wj1、2、3、4、8)。本研究在充分利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进展,根据区域构造特征,参考物化探资料,通过对矿床地质、控矿构造、成矿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依据幔枝构造理论分析本矿床的成矿控矿作用,并建立本类型矿床的成矿模式,总结成矿规律,指导进一步找矿工作。主要认识:(1)研究区出露地层主要为阜平群漫山组和南营组,矿体主要赋存于阜平群南营组黑云斜长片麻岩中;研究区构造较为复杂,其中呈NNE向通过矿区两侧的上黄旗-乌龙沟以及紫荆关-灵山两条深切断裂是太行山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本区岩体和矿床的分布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受两大断裂控制的NW向次级构造直接控制着苇家峪金矿脉的分布,矿体产状稳定,具尖灭、再现特征,局部在辉绿岩脉内部裂隙中可发生蚀变矿化作用。(2)燕山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向华北板块的强烈俯冲,导致地幔上隆及岩石圈出现大幅度的减薄,为本区的华北地幔亚热柱的多级发展演化提供所需的能量、物质等有利条件。苇家峪金矿是地幔热柱多级演化的结果。(3)成矿物质来源:通过对本矿床及研究区周边矿床的同位素统计显示,含金成矿流体来自于地球的深部,且混入若干幔源物质;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燕山期和吕梁期。(4)从研究区的岩浆岩、构造、地层等多个角度入手来查明控矿因素;总结了本区的重点找矿方向为:骆驼鞍岩体周围未出露地表的隐伏岩体周围以及与隐伏岩体相关的构造有利部位、苇家峪金矿区内已经发现矿脉的深部、在苇家峪金矿外围变质核杂岩区分布的与此金矿区中已发现的容矿辉绿岩脉性质类似的辉绿岩脉和NW向构造裂隙、苇家峪金矿周围的石英脉以及蚀变岩带、分布在苇家峪金矿区附近的南埝峪及吕家铺Ag、Au化探异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