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及前瞻思考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3884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工作专业近年来在我国内地兴起,其目标诣在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夯实社会基础。20多年前社会工作专业只在我国港澳、深圳、北京、上海等地缓步展开,随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央18部门《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及中央19部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至今,社会工作专业在国家政策层面已经有了一次跨越性发展,全国各地政府、高校、社会组织机构都逐步展开了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培养、吸纳。由于社会工作专业是舶来品,其发展基础重在教育培养。目前,我国已有两百五十多所高校开设有社会工作专业,初步形成了专科、本科及研究生等三个办学层次的教育结构,每年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约一万五千多人,可以说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的高校领域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然而,高校当中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笔者曾经提出过社会工作专业就业亚文化理念。而本文也正是在参照对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就业问题的社会建构模型研究基础之上,以现有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专业理论为指导,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M校选取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进行了相关数据的搜集,同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本文主要结构如下:首先,对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研究进行文献检索、文献综述,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发展状况,同时选取社会学、社会工作等相关理论如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等作为该报告的理论指导。其次,对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运用描述性分析手段对M校社会工作低年级学生基本状况及专业认同现状进行概述,通过交叉列联表相关性分析得出了非经济因素及经济因素对专业认同方面的影响状况。运用高级统计分析法对问卷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并通过因子提炼,得出价值认同因子、兴趣认同因子、专业学习因子及日常表现因子是影响低年级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重要因素。再次,对高年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进行访谈资料整理,与低年级专业认同感影响因子相比较综合得出较为清晰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困境,同时,基于整体研究数据笔者尝试构建了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模型。最后,文章根据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各个方面因素,提出了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会政策三个层面来进行介入。如:个案工作介入层面的专业认同心理辅导、专业认识能力塑造;小组介入层面的教育小组促进专业认识、成长小组促进自我认同、自助小组促进相互认同、兴趣小组促进兴趣培养;社会政策介入层面的呼吁专业招生方式革新、引导专业培养方式创新、促进专业就业对口契合、探索专业能力深造发展、提升社会工作公信力、提高社会工作者待遇等多个方面。从而为塑造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供了前瞻性思考,以期为日后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提供研究视角。
其他文献
继罗马式建筑之后,到了12世纪中后期哥特式建筑诞生了。哥特式建筑是从罗马式建筑中逐渐发展出来的新风格,以尖拱券、肋拱、飞扶壁、圆窗等一些构成要素为最主要的特点,且逐
阐述了我国现代烟草农业的内涵以及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意义,分析了制约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提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目的探讨新形势下临床药学的发展方向和服务模式寻求我国临床药学事业快速发展的途径。方法比较分析临床医师的成长经历,结合临床药学的实际,明确开展工作的方向。结果临床药
成都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如何更好地在保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开发至关重要。这不仅有益于现存资源的保护,而且适当的开发与利用,必将对文化产业的升级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后经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恢复缓慢,全球贸易增长速度虽有所恢复,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加上部分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务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国际金融市场持续波动不定等因素的影响,世界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是维护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全球市场经济地迅猛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
劳务派遣是一种源于欧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活跃于我国的用工模式,它是区别于传统直接雇工的一种间接雇工模式,是一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灵活就业形式。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
胡锦涛主席在今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明确表示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切实努力",同时强调中国将进
健康,快乐,这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渴望,然而,很多身患残疾的儿童却离这样的字眼遥不可及,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因为残疾生下来就被遗弃,从出生,生命就开始风雨飘摇。残疾,往往伴
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市场从2008年金融危机中逐步复苏以及强劲的中国国内市场需求,世界汽车巨头更加重视中国市场的汽车消费潜力,争先恐后的向中国汽车市场迈进,以争取在日益